第19部分(第2/5 頁)
造美人。
後來,機器人題材取代了生化人造人,成為科幻作品裡人造人的主流。不過,王晉康的新著《類人》卻在生化人造人方面推陳出新,構思出“類人”創造技術——直接使用非生命物質來創造基因物質,進而創造生殖細胞,培育新人。作者在《類人》中詳細地描寫了類人的製造過程:用純物理的手段把碳、氫、氧、磷等原子排列成人類的DNA,再蘊孕成人。那應該是一種十分發達的奈米技術。
當然,既然人類可以從無到有地製造所有基因,製造者也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隨意確定這些基因。比如,小說中的“類人”比真人要漂亮,健康,沒有任何遺傳疾病。為了令他們與人類有所區別,製造者使得所有“類人”都沒有指紋,成為他們終身攜帶的身份證明。
除此之外,“類人”並沒有被製造成怪物或者超級戰士。他們不僅有和人一樣的外形,也有和人一樣的心理活動。他們可以和人交往、合作,甚至相親相愛。但是,為了一方面使用“類人”,一方面將他們與人類“種族隔離”,世界政府設定了許許多多制度:各種關於類人的法律,監視類人的警察局B系統,還有無形的歧視類人的思想意識。
但是,既然有嚴格控制,由於“類人”和人的基因幾乎沒有差別,兩者之間的隔膜最終也在付出血的代價後消失了。和那些可怕的轉基因人類相比,《類人》中知書懂禮,自我犧牲,甘於貧賤的“類人”們顯得更可愛一些。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一編:生命與人(5…2)
第二節:人偶形機器人
如果要推選科幻小說中的“元老級題材”,恐怕非機器人莫屬了。這類故事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人類使用鋤頭和刀劍的時代。可以說,創造出和人一樣有靈性的機器,幾乎是人類最古老的夢想之一。
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經典《列子湯問》中,有一篇名叫《偃師》的小故事,今天已經被公認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說:一名方士將一個木偶進獻給君王。這個木偶不僅能夠翩翩起舞,而且能夠歌唱,“配置”齊全。最後,它竟然向王妃遞媚眼,最終惹惱君王,將它大卸八塊。雖然《偃師》被編入介紹民間方術的集子裡,但其本身卻是一篇完全的技術類幻想小說,它大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機器人題材科幻小說了。
幾乎同時,古希臘神話中出現了能工巧匠代達羅斯的形象。在他的諸多發明創造中,有一個牛首人身的銅製僕人泰洛士。這個銅人的職責是在克里特島上守衛著米洛斯王的寶藏,但最後被訪尋金羊皮的“伊戈爾號”眾英雄毀滅。泰洛士大概也要算一個機器人吧。
猶太人的民間傳說中,則有一種由泥土製造的假人“哥林”。只要把一張寫上了上帝名字的字條放到一個“哥林”的口中,它便會像真人一般的活動起來,並任勞任怨地替它的主人效勞。
唐朝時一部名叫《樂府雜錄》的文獻中,也有一篇象《偃師》那樣,把機器人和性暗示結合起來的作品:冒頓單于帶領匈奴兵攻打西漢。劉邦無法抵禦,便採納謀士陳平之計,讓一個機器人美女在城樓上歌舞。結果冒頓單于的妻子閼式大嫉,生怕老公打進城後收此美人作妾,硬是讓他撤了兵。在唐代文獻《大業拾遺記》中,作者竟然虛構了隋朝皇室歌舞盛況中,二百名機器人大會演的場面,十分壯觀。
當然,最終把機器人題材發揚光大的,還是近現代的西方科幻作家。1816年,德國作家霍夫曼創作了短篇科幻小說《沙人》。小說裡,眼鏡製造商科佩柳斯博士創造了一個女機器人。她美麗而又神秘,男主人公納撒內爾深深地迷戀上它。由於女機器人被描寫得來無影去無蹤,使故事充滿夢幻、隱喻色彩。這篇小說被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選中,作為證明潛意識存在的案例而聞名於世。
一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