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國之大喪(下)(第1/2 頁)
至於諡號和廟號,朱標自然是尊重歷史,無論中書省遞上什麼樣的選項,他都會批示如下:尊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
至於孝陵的位置,朱標指派劉基去勘察,無出意外的話,應該還是會選定鐘山之陽,獨龍阜玩珠峰之下的位置。中都停建,一些在途物料被運抵南京,準備增修文華殿、武英殿,現在正好可以用來修建孝陵。
不知為什麼,便宜老爹沒有留下遺詔,對身後事如何操辦,沒有任何只言片語的指導。好在,真實的明太祖遺詔字數不多,朱標瞭然於胸。
對於喪事辦理,只有寥寥數語:“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天下臣民出臨三日,皆釋服,無妨嫁娶。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可見,其本意是節儉為主,勿添麻煩。
朱標覺得有必要對禮部說一說大體思路,省得搞得太繁瑣,於是吩咐說:“順子,去把中書省左丞胡惟庸,禮部尚書牛諒、太常寺卿陳昧叫來。”
“父皇驟然殯天,未有遺詔。事關喪禮,孤有幾點交代。”
“請太子殿下示下。”胡惟庸拱手。
“父皇起於淮右布衣,時時處處為民著想,孤深有體會,故妄自揣度父皇遺願,大喪禮儀,務求簡單。”
“第一,即日佈告天下,先帝崩逝。第二,天下臣民自得令之日,哭臨三日,釋服,嫁娶無妨。第三,中外官員不得擅離信地,各行省、都司,許遣一人到京。第四,不得組織民眾到官府、內宮哭臨。第五,不得以喪禮名義加派雜稅。第六,山陵制度,務從節儉,喪祭儀物,不用金玉。”
“謹遵太子教令。”三人同時答道。
“牛尚書,孤有一事相詢。”
“殿下請講。”
“陵寢營建,非一日之功。父皇梓宮如何安排?”
“回稟殿下,此事臣已有考慮。依宋制,宋帝生前皆不修陵,嗣君為之,大行皇帝停靈七月奉安地宮。”
“既有前例可援,孤就放心了。暫安何處為宜?”朱標問。其實明代有專門的宮殿暫安大行皇帝、皇后梓宮,叫仁智殿,在武英殿以北。不過,南京宮城內卻還沒有這個地方。
“臣以為,暫安奉先殿為宜。”牛諒回答。
“好,此事依牛尚書所言。山陵之制,莫備於漢,舉國之力,開山鑿陵,所耗何止億萬。先帝念民生艱難,陵園因山川之故,毋多修作,為萬世之表。煩請諸位時時、事事不忘以民為本,毋違父皇遺願。”
“臣等謹記。”
“好了,退下吧。”
禮部動作很快,轉天就遞上了喪儀的摺子,內容還真是不少。其中涉及到朱標的部分,卻也不是很多。首先,朱標和弟弟妹妹們,作為兒女,當守孝三年,服斬衰。三年並非嚴格三十六個月,而是頭兩年以及第三年的前三個月,亦即二十七個月。也就是說,普通人三日釋服,朱標等人二十七日釋服,這期間正式場合,則服素衣烏紗帽黑角帶。
其次,大行皇帝梓宮、神主牌位、几筵都置於奉先殿。朱標每日早晚前往,大哭於陵前,如是三日,其後七日只需早上前往即可。
還有一些事項,譬如登極,上尊諡號,都需要先到大行皇帝几筵前行禮、祭告。
哭臨的時候,朱標留心觀察了一下百官的情形。朱元璋作為大明開國之君,撒手人寰,朝廷中的很多官員,都是同他一起打天下的,感情深厚,哭臨之時,真情流露,倒也不似假哭,譬如劉基、李善長、鄧愈、湯和等。還有一些早期收養的義子也是痛哭流涕,沐英就是典型代表,其悲痛程度簡直勝過朱標這個親兒子。朱標每天都得去勸勸他,甚至專門派人看著,以其防悲傷過度,哭壞了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