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民生艱難(第1/2 頁)
朱標怎麼也沒想到,短短一天的功夫,臨濠民間就流傳出一個故事——太子、秦王、晉王、燕王,祭拜皇陵,表面上不露聲色,在神牌前演的都是場面活兒,實際上四人在偏殿無人之時,抱頭痛哭,完全不顧皇家的儀態,一把鼻涕一把淚的,真是孝子賢孫啊!
回去的路上,朱標特意將朱棣叫上車,與買的裡八剌,三人同行。
“老四,《詩經》讀得如何?”
“嗯,差不多吧。”朱棣小心回答。
“詩之風雅頌,有何不同?”
朱棣沉思片刻,緩緩答道:“大哥,我以為,風雅頌各有其妙。風者,民風也,記述老百姓的生活與情感,最為樸實無華,卻也最為真摯動人。雅者,正聲也,多出自士大夫之手,其文辭華美,意蘊深遠,反映了上層社會的文化與思想。頌者,祭祀之歌也,莊重肅穆,體現了對先祖與神靈的崇敬。”
朱標點頭表示贊同,又問:“那你如何看待先生所說的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呢?”
朱棣遲疑半晌,回道:“我說不上來。”
朱標沉吟片刻,說:“用一句話概括,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觀之可知民間疾苦。如你所說,十五國風最接近民心,最能體現民間的真實情感,是民生的真實寫照,也是朝廷最應該關心的。所以,對於我們來說,相比於三頌、二雅,更應該熟讀十五國風。”
“我明白了。”
“今天的話,希望你能銘記於心,教之子孫,保大明萬世基業。”
“放心吧大哥,我記住了。”朱棣點點頭。一旁的買的裡八剌,也暗自點頭,心中對於《詩經》也產生了濃厚興趣。
三人各有所思,再也沒說話。今日一番痛說革命家史,主要是敲打三位弟弟,讓他們意識到大明江山來之不易。從歷史上看,在關心社稷民生方面,三王之中當然是朱棣排第一。登上帝位,責任不一樣了,看問題的角度、做事情的方法也隨之改變,永樂盛世多少也能證明這一點。
秦王和晉王在這方面就差得很遠,就藩之後,多有不法之舉,攪得藩國之內烏煙瘴氣,民怨沸騰。老二荒誕不經,老三脾氣暴躁,若是朱棣當不了皇帝,會不會也如秦晉二王一樣,不守國法,肆意妄為呢?朱標不敢保證,所以一直以來,抓住機會就要教育他們三個。
“在中都最重要的行程結束了,好無聊哦。”朱標在行宮翻著書,自言自語道。
“殿下,要不要去城外走走?”一旁的秦順建議。
“城外有啥?”
“城外有……”秦順一時答不上來,想了想說,“城外有人!”
“你小子淨說廢話,人有什麼看頭?這年頭哪兒沒有人啊!”朱標笑罵道,隨即把書扔在一邊,“不過呢,城外能看到城裡看不到的東西。走吧,出去轉轉。”
“殿下自己去?”
“咋地?你不去?”
“小的意思是,其他三位殿下呢?”
“他們吶?不叫了,咱們單獨出去轉轉。”
朱標、秦順外加李大力,三人騎馬從南門出了城,一路前行。一開始走大路,後來改走小路,不知不覺來到了一片農田之中。
這個時節,臨濠所處的江淮之間,還沒有開始播種早稻,只是一片收割後的景象。不過,不遠處有一位看上去有些年紀的老者在勞作。
讓李大力就在原地看著馬,朱標和秦順走到田間地頭,有意和老者說上幾句話。就像前世朱標在電視劇裡看到的帝王將相微服民間一樣。
“老丈,這是在為春耕除草啊?”朱標明知故問道。
“是啊。”老者答。
朱標問:“就您一個人?怎麼不讓兒子來幹呢?”
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