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下鄉的兄弟姐妹們回城了(八零)4(第1/2 頁)
說起去賣春聯,家裡最積極最高興的還是幾個孩子,畢竟宋沛年給畫了大餅,只要賣出去了春聯就給他們買糖吃。
八十年代,糖對於不富裕家庭的孩子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吃過午飯後,宋母又讓宋沛年寫了幾個毛筆字,見他的毛筆字寫得實在不錯,宋母就幫著去買紅紙還有墨水。
除此之外,宋沛年還讓宋母問問有沒有金粉墨水,要是有的話也帶一瓶,若是沒有的話就去顏料店買一瓶銅金粉和清漆,他自個兒調配。
兩個小時後,宋母和宋二姐都大包小包回來了。
按照宋沛年的要求,買回來的紅紙也分為了兩類,一類是質量好點兒的偏硬紅紙,一類是平常紅紙。
不過這個時候的紅紙全都是一大張一大張的,需要自個兒裁成中意的長條。
宋母帶著宋二姐他們裁紅紙,宋沛年就被一圈孩子圍著調金粉墨水。
一家子幹得熱火朝天,量尺寸的量尺寸,疊紙的疊紙,裁剪的裁剪。
說起來,裁紙也還是個細活兒,一要尺寸不出錯,二要不能有毛邊紙屑。
稍不留意,那裁出去的紅紙就沒用了。
畢竟是拿出去的賣的,講究的是個美觀。
“現在比往年好多了,過年也有年味兒了,日子也好過些,家家戶戶也捨得幾毛錢買副春聯回去貼著,這生意應該能做。”
宋母一邊將紅紙翻來翻去,一邊對著身旁的兒媳婦還有女兒嘀咕。
林愛軍幫著裁紙,也說道,“誰家都重視過年,就拿我們那地兒來說,以往一年不見個葷腥,過年了都捨得花兩個雞蛋換一副春聯來討個好彩頭,三弟這春聯準能賣得好。”
宋沛年聽到這話,蒼白的面龐也浮現幾絲喜悅,“希望如此吧。”
家裡的桌子上都有雜物,很難鋪開長紙用來寫春聯,於是將宋二姐踩的那疊用來寫‘福’字的方紙拿了過來,鋪開提筆就開始寫。
微微開花的毛筆沾了墨水,又沿著墨水瓶蓋處捋了捋,將多餘的墨水給壓下去。
又拿了一塊手掌大的長木頭壓在了上面紙尖處,緩慢下筆,旁邊幾個小不點隨著宋沛年落筆,嘴巴都長大了。
等到最後一橫結束,四個孩子又開始哇~
宋沛年將那張紙遞給了大仔,吩咐地十分心安理得,“拿著,等到墨水乾了就放到旁邊的櫃子上。”
隨著大仔將那紙給拿起來,旁邊裁紙的三個大人也看到了上面的字,林愛軍又開始了他的彩虹屁。
宋二姐看著上面的字,倒真像是書上說的,直樸蒼老,古拙大度。
怪不得以往每次輪到他做家務的時候,這小子總會說他要寫字,看來是下了苦功夫的。
四個能幫忙的小孩兒站成一斜排,宋沛年寫完一張就遞給大仔,大仔又遞給後面的弟弟妹妹,傳過去筆墨也差不多就幹了,由著最末的大牛放在櫃子上。
楷書行書都有寫,一張又一張,宋沛年落筆不停,沒一會兒就將桌子上的那疊方形紅紙給寫完了。
宋沛年的手腕都寫得痠痛了,幾個小孩倒還是意猶未盡。
恰好宋二姐又將那硬紅紙給裁了不少方片,宋沛年配著金粉墨水又開始寫。
顯然用金粉墨水寫得更好看,看著就貴氣十足。
小孩兒也都喜歡亮晶晶的東西,等墨水乾了之後,一個兩個都摸了又摸。
天色擦黑之際,宋母突然哎喲一聲,“我這記性,豬蹄都忘記燉了,你們一個兩個都不提醒我,也不知道現在開始燉,還來不來得及...”
說著就往廚房裡跑。
沒過一會兒,外出上班的、兼職的、扛大包的也都陸續回來了。
宋父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