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1/2 頁)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唐/楊炯/從軍行
周幽王惱羞成怒,把趙叔帶革去官職,轟出門去。大臣褒珦十分氣憤,對周幽王說:&ldo;天王不怕天災,不問國事,反到親小人,遠賢臣,如此下去,這國家肯定是保不住啦。&rdo;周幽王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他關進了監獄。從此,無人敢勸周幽王了。
褒珦在獄裡呆了三年,幽王似乎已把他忘了,看樣子一輩子也別想出來了。褒珦家裡的人十分著急,要想辦法救他出來。他們知道幽王喜歡美人,就千方百計地設法弄到了褒姒,獻給了幽王。這一招果然十分靈驗,幽王當時就免了褒珦的罪。
其實,如果去掉後人附會的神話傳說,我們還是可以看到,褒姒原是貧苦人家出身的孩子。在周宣王時,就流傳著&ldo;桑弧其服,實亡周國&rdo;的歌謠,意思是說用桑木做的弓,用箕木製的箭袋要把周朝滅掉,這跟周朝要滅在女妖精手裡的謠言一樣,都是反映了人民對連年戰爭的不滿情緒,但昏聵的周幽王卻真的認為這兩件東西要把周朝滅掉,於是下令不準製造和買賣這兩件東西。可恰巧有一對夫婦不知道這條禁令,到都城裡來賣桑木弓和箕木箭,周幽王就下令逮捕他們。這對窮苦的夫婦連忙逃走,在城外的路邊撿到了一個被人拋棄的女孩,把她餵養長大,這女孩就是後來的褒姒。至此,女妖精亡周和桑弓箕箭亡周的謠言就完全統一起來了。
褒姒是貧苦出身,雖然天生麗質,但並不會唱歌跳舞,褒珦的家人找到她以後,出高價買下,並把她當做褒珦家的人,改名褒姒,教以歌舞及侍候君王的方法,然後把她獻給了幽王。幽王一見褒姒,如獲至寶,褒姒的天生麗質及其淳樸健康的體魄使周幽王迷戀欲狂。但唯一使周幽王遺憾的是:褒姒從來不笑。如果這個歷史傳說是真實的話,那麼肯定是因為貧苦出身的褒姒心懷悽苦,不願以身侍奉這位無道的昏君,雖然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也終日鬱鬱寡歡。
周幽王雖得褒姒朝隨夜伴,但越是夜夜侍寢、日日隨遊,周幽王就越覺得褒姒是個冷美人,就越想讓她笑一笑。周幽王想盡各種辦法,褒姒始終難得一笑,最後,幽王終於黔驢技窮,不得不張榜懸賞:誰能讓褒姒笑一笑,就賞千兩黃金。這就是&ldo;千金買笑&rdo;這一成語的由來。當然有許多人妄想發財,前來獻計獻策,可是這些辦法並不能讓褒姒笑,只能使褒姒生氣。
倒是有一個極會奉迎天王的奸佞小人虢石父會出主意,他讓幽王點燃烽火臺,等諸侯們的兵馬來到,看到並無敵兵,就會垂頭喪氣地亂哄亂竄,褒姒看到那種情景,肯定會笑的。
昏聵的周幽王竟然同意了虢石父的話,但這烽火臺是萬萬不可輕易點的。烽火臺本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報警設施,因為當時的周王朝不僅在經濟上,並且在軍事上也要靠周圍各個小諸侯國的拱衛,一旦敵人入侵,就點燃烽火報警。當時西周的都城鎬京在今西安市的長安縣內,西北兩邊都靠近戎狄等少數民族,很容易遭到襲擊,所以,西周在驪山上設了烽火臺。烽就是煙,火就是火光,一旦點燃,白天則濃煙沖天,晚上則火光映野,幾十里外即可看見,下一個烽火臺也立刻點燃,這樣就能迅速傳警,諸侯也就會即刻帶兵勤王。
驪山有二十多座烽火臺,周幽王帶褒姒來驪山這天,周幽王的叔叔鄭伯友知道了這件事,怕出亂子,就趕來阻止。但周幽王根本聽不進去,反說自己是放放煙火解解悶,就這樣,周幽王終於點燃了烽火。鄰近的各諸侯急忙帶兵趕到都城鎬京,聽說天王在驪山,又急忙趕到驪山,可一看不像打仗的樣子,根本沒有任何敵情。周幽王站在高臺上對他們喊:&ldo;你們辛苦了,沒有敵人,你們回去吧!&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