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古今醫學(十一)(第1/4 頁)
【清朝是封建社會的巔峰時期,也是集大成時期。各種文學、藝術,還有醫學都是在對前朝進行總結,這也意味著明清時的風氣是保守派佔據上風。
而且創新是需要冒險的,在動不動就搞文字獄的清朝,去繼承有跡可循的經典肯定是要比創造新理論更安全的。
但與時代相悖並不代表就是錯誤的,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多年之後,吳有性的觀點被現代醫學所證實,《瘟疫論》極大地推動了疫病學的發展,溫病的辯證法論治體系不斷完善,誕生了中醫學領域的新學科——溫病學。
吳有性提倡的“癘氣說”突破了傳統的“六淫說”,與現代醫學的“微生物學”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時至今日,他依舊是在中外醫學界備受褒獎的醫學大師。】
“哈哈哈哈說得好!真理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吳有性聽到來自後世的讚揚仰天大笑,沒錯,時間會證明,他才是對的!他的理論走入到了新的領域中——溫病學!
【非常可惜的是,一代瘟疫學大師的吳又可死於清軍的屠城,那時候意氣風發的努爾哈赤肯定沒想過他的子孫被天花困擾了好幾代吧。
滿清作為漁獵民族進入中原,首先不適應的就是中原的疾病,而他們大肆屠城後那些無人收殮的屍體,就是疫病最好的溫床。
偏偏最有能力救他們的醫學名家被他們殺死了,這誰不說一句報應呢?
但從發展的角度看,清朝死於傳染病的皇帝宗室貴族加起來也比不上吳有性的重要性,因為就在這段時間裡,西方經歷著一場鉅變,這場變革讓西方的醫學後來居上。
在這個各個國家都在求進步求變革的時代,那時的華夏統治者卻在為了自己的目的大搞屠城和文字獄,最終,他們也只能為自己的自以為是付出生命的代價,只是坑苦了百姓。】
各個時空下的聰明人都聽出了這話的言外之意,華夏發展了千年的醫術,一場鉅變就使其後來居上,那這會是隻限於醫學的變革嗎?
而且別的國家都在追求變革進步,未來的華夏卻止步不前,若有朝一日,那些發展起來的海外蠻夷覬覦著華夏的地大物博,那時的華夏可能抵抗?
天幕總是說什麼世界上,日本之類的,若是後世也是天朝上國,何須在意其他小國的評價?只能是後世華夏落後於其他國家了。
他們不敢去深究那些不太好的猜想,只能轉移注意力去唾罵那個沒用瞎造孽的努爾哈赤。
就連清朝皇帝都不知道怎麼說了,天幕說話難聽,但這個當初的那個剃髮令給他們這些後來的統治者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天知道他們這麼大搞文字獄是為了什麼?
【清朝的名醫還有一位徐大椿,這位大哥也是狠人,家人多病,父親遍請名醫診治,結果弟弟還是相繼不治而亡,父親因此悲傷得病,終年醫藥不絕。
他深感醫學的重要性,於是憤而學醫,他把家藏幾十種醫書拿來讀,朝夕披覽,日久通其義。從他開始學醫的五十年中,經他批閱的書近千多卷,泛覽的書萬餘卷。
徐大椿認為從醫應該廣讀醫書,多加實踐,把書本知識與臨床實踐聯絡起來,這才不會落入窠臼,步入偏見。
徐大椿很強調“學古”,但又不“食古不化”,相反,還有“疑古”的精神,敢於批語前人的得失。在與錯誤偏見鬥爭中,他總結了如下經驗,凡讀書議論必審其所以然,要精思歷試,不能為邪說所誤。
徐大椿不僅在臨床實踐中印證書本的知識,而且結合實際,把前人的經驗加以整理提高,寫出了十幾部很有價值的醫學著作如《難經經釋》《醫學源流論》《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醫貫砭》《蘭臺軌範》《傷寒類方》等。
由此可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