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4/5 頁)
時和解,並沒有使李世民對武備稍有鬆懈,在一次觀看禁軍訓練後,李世民諄諄告誡部下道:“如今國土一統,有人說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朕絕不贊同這麼做;也不讓你們大興土木,穿池築苑。比方的戎狄常來騷擾,卻並不值得憂慮;值得憂慮的是邊境稍許安定的時候,君臣都會貪圖安逸,不修武備,因此外族來擾,就沒有力量防禦。朕以為,有文事必有武備,因此朕要你們專習武藝,只有如此,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永絕突厥之患。”
對於武備的重視,李世民有時竟達到了過分的程度。有一天,他甚至將禁軍調到宮內親自操練,這引起了房玄齡、杜如晦的不安和反對。對於房玄齡他們的意見,李世民卻不以為然:“王者視四海為一家,九州之內,都是朕的子民,朕開誠公佈,推心置腹,難道連宿衛之士也要疑忌嗎?”
杜如晦表示異議道:“陛下待人以誠,無可厚非,只是與唐律有悖。唐律明載,兵刃至御所者絞。大臣臨朝都不準佩劍,何況士卒?再說天子非教武之人,卒伍非進見之士,殿庭非習武之所,望陛下三思。”
杜如晦的話引起了李世民的深思,於是,他很快就撤出了在大內演練的禁軍。
李世民的即位,使皇室的一些宗親和天策府的舊屬的燃起了升遷的希望,但當他們發現自己的願望難以實現時,不由地大發牢騷。這日,房玄齡求見。李世民宣他進殿後,問道:“玄齡有何奏議?”
房玄齡道:“臣近日聽到,秦王府的一些舊屬,未能晉升官職,不免有些怨言。另外,一些皇室宗親……”
舊屬和宗親的牢騷,李世民早有耳聞,他嘆了口氣對房玄齡說:“皇族是朕的血脈之親,天策府舊部幫朕闖蕩天下,朕心裡何嘗不偏愛他們?然而,朝廷設官分職,應擇賢才而用之,怎能以新舊為尺度?如果新而有才,舊而昏庸,怎能捨新而求舊?所以秦府故舊,寧可多給錢財,絕不可亂封官職,貽誤社稷。”
聽了李世民的話,房玄齡深為贊同:“陛下之見,與臣不謀而合。”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朕這些天常在想一個問題:人若想看見自己的樣子,必須藉助鏡子;而帝王想要知道自己的過錯,必須有忠直的臣下。如果帝王自己以為高明而拒絕批評,臣下一個個阿諛奉承,隨聲附和,那麼國家覆亡後,帝王自然沒有好下場,做臣子的又豈能保全?因此,朕深深以為,要把國家治理好,第一個措施就是廣開言路,鼓勵批評,你說是嗎?”
房玄齡恭謹地答道:“陛下說得對極了!”
一旁的杜如晦卻頗有憂慮地說:“只怕此事忠言逆耳,知易行難。”
李世民問:“此話怎講?”
杜如晦道:“這件事說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卻很難,而且批評往往言辭激昂尖銳,陛下心裡可要先有準備才是。”
李世民泰然道:“朕心裡已經準備好了,你等以後儘管知無不言才好。”
作者: 在火一方 2006…2…23 12:13 回覆此發言
233 回覆:【轉貼】唐劇原版小說(長)
(三十七--2)
話說魏徵領了宣撫山東、河北等地之命後,持尚方寶劍,一干人日夜兼程,所達之處,盡行撫慰,當地駐軍和百姓無不為之感激,均上表朝廷,以謝龍恩。
這日,魏徵一行來到濮州地界。濟遠縣衙見是欽差大人到,忙告知縣丞。縣丞出衙接住,將魏徵迎進驛館歇下。
到了晚上,縣丞擺下酒宴,為欽差大人接風洗塵。魏徵原想推託,無奈縣丞一片盛情,只好應付了一下。因席上多喝了幾門酒,回房後倒頭便睡了。
第二天早上醒來,隨行的人拿了封信進來,對魏徵說:“大人,這封信適才放在門口,小人撿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