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6 章 滿清入關(第2/3 頁)
誠的地主的利益。如李自成這般直接免徵百姓錢糧,搜刮縉紳地主以養百姓,簡直“慘無人道”,“令人髮指”!】
【被觸碰利益的縉紳地主出離地憤怒。】
【李自成在他們心中的形象,瞬間就從明太祖朱元璋一般的人物變成了上不得檯面的草寇。他們滿腹怨言,暗自冷笑。】
【——李自成出兵攻打北京以來,一路望風而降,莫非真以為自己是人心所向?一介草寇走了天運就不知自己幾斤幾兩!】
【——他們之所以拋棄大明那艘破船,跳上大順這艘新船,是為了繼續享受榮華富貴,而不是被“追贓助餉”,傾家蕩產!】
【李自成的形象立刻從受盡歌功頌德的聖主,變成縉紳眼中“不得民心”的暴徒。】
【——在這個時代,百姓不是“民”,掌握了生產資料和輿論的縉紳才是“民”!】
【儘管滿腹怨言,李自成手中的大順軍隊卻是實打實的威脅,他們不敢輕舉妄動,只能暫時忍耐屈服,暗中等待時機。一雙雙眼睛在背後默默凝視李自成:等著吧,大順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必不長久!】
“……”鏡中人這過於一針見血的評價,令歷朝歷代天子都陷入沉默。
好傢伙,仙人是懂得陰陽怪氣的。
這諷刺的腔調未免拿捏得太準了。
確實,在大明這些縉紳眼中,他們才是民,百姓連人都算不上,不過是草芥而已。縉紳版“與民爭利”就是這麼來的。
漢高祖劉邦則更確信自己的猜測了。他大叫一聲:“哎,李自成不該這麼急切啊!秋後算賬這個道理,他難道不明白?”
須知當下首要的任務是一統江山、抵禦滿清,那麼便該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存在。心中有再多想法,日後再清算也不遲嘛。
明末縉紳地主作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李自成不能拉攏,就勢必被滿清拉攏了去,如此一來,大順政權豈不是風雨飄搖?指不定重演大明內憂外患、“腹背受敵”的經歷,最後步上大明王朝的後塵!
漢高祖劉邦明白這個道理,歷朝歷代天子同樣明白,頓時對李自成的選擇唏噓不已。唏噓之餘,倒也有幾分感佩。
至少這傢伙是真的言出必行,
沒有辜負百姓的信任,實現了曾經對百姓的承諾!
歷史上有多少起義領袖不過剛剛小有成就便忘了初心,由屠龍者成了新的惡龍?
是以,李自成的所作所為在成熟政治家眼中固然十分天真,卻盡得百姓之心。
無論鏡內鏡外,無數百姓都為之歡呼。
聽聞免徵,他們更是樂得手舞足蹈。
待聽得被追贓助餉的縉紳地主暗中記恨、滿腹怨言,百姓們頓時提起了一顆心。
明朝末年的百姓尤其義憤填膺。
“有小人想暗中壞事,對付闖王?”
田間地頭的百姓從仙人的語氣中聽出了幾分不妙,忍不住紛紛揮起了手中的鋤頭。
“哪個敢害闖王,俺先和他們拼了!”
【不知不覺間,天下暗流湧動。】
【李自成對此一無所知。剛剛入主北京城的他有太多正事要辦,忙得腳不沾地。】
【入城以來,又是接管大明中央機構;又是對明朝官僚進行甄別,或用或懲;又是安排人手接管地方行政,並派出軍隊穩定地方;又是抽調軍隊,為南下征討張建忠等割據勢力、徹底一統天下做準備;還要擬定新朝政策法令,準備登基大典……擺在李自成面前的事務簡直不要太多。】
【其中就包括派人招降吳二桂。】
【吳二桂何許人也?】
【寧遠總兵,平西伯,駐防山海關。】
【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