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遺臭千古(第1/4 頁)
【五代十國, 是華夏曆史上又一次大分裂的亂世。五十年左右的時間裡,中原卻先後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王朝交替,是為“五代”,割據四方稱王建國者亦比比皆是, 合稱為“十國”。】
“僅僅五十年就經歷了五代?”
五代十國之前的平行時空眾人都震驚了。
——平均下來, 一代王朝也才十年國祚, 這是拿改朝換代當兒戲嗎?
僅僅只是這簡簡單單的一句介紹,就讓聽眾察覺到了數不盡的腥風血雨——除了王莽代漢,王朝更迭何時有過和平交接?如此頻繁的改朝換代,可見那個時代有多麼混亂。恐怕但凡手上有點兵馬的人,都會忍不住蠢蠢欲動, 想要當個皇帝耍耍。
伴隨著鏡中人娓娓道來, 虛幻的地圖在水鏡上鋪開,曾經的大唐版圖已是四分五裂。南方分佈著前蜀、吳越、楚等數個割據政權, 北方則由後梁佔據大半,剩下的疆域被分成了不同節度使的地盤,其中地盤最大的, 毫無疑問便是“河東節度使”。
【朱溫雖然建國稱帝, 但此時的後梁遠遠及不上曾經的大唐,除了東抵大海, 其他幾個方向都有割據勢力與之並分天下。其中,勢力最強, 與之爭鋒最激烈的,便是北邊的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存勖。】
【李存勖是前任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之子,自幼機敏, 頗有勇略。他出兵滅燕, 又收服河溯三鎮, 建立後唐。四月才建國稱帝,十月便滅了後梁,一統北方。】
【值得一提的是,後梁與後唐這對“宿敵”,其開國之君都為人所殺。李存勖是由於寵幸伶人,猜忌大將,上下離心,最終被李克用之養子李嗣源所弒。朱溫則是欲立養子為繼承人,結果被親生兒子殺害。】
儘管已猜到五代的混亂,王朝交替伴隨的腥風血雨,但大家沒想到,就連王朝內部的帝位傳承,竟然都是如此血腥的方式。
有人忍不住想起最初仙人曾提到,宋太·祖趙匡胤所建立的宋朝,是華夏曆史上文人地位最高而武將地位最低的時代。
——他們好像明白為何會如此了。
而鏡中人接下來的講述,無疑更是加重了眾人對五代之混亂的認知——
【從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到公元923年後唐滅梁,也不過短短十七年而已,卻已是五代之中國祚最長的王朝。】
【而後唐的國祚,甚至還不及後梁。】
【其前後四代君主,即位的過程都伴隨兵變——當初李存勖在位時,李嗣源因受猜忌,被逼起兵,殺李存勖即位。李嗣源病重時,年齡最長本可繼位的李從榮卻謀反被殺,於是三子李從厚即位。而李從厚即位後,歷史彷彿迴圈了一圈,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同樣由於朝廷猜忌而起兵,是為唐末帝。】
“臣叛其君,子弒其父,仁義何存?”
有前朝之人發出悲鳴,謁問蒼天。
而身處五代亂世的眾多諸侯乃至麾下部將,卻不以為意,反而橫刀立馬大笑出聲:“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
已經從大唐滅亡的情緒中緩解過來的唐太宗李世民望著水鏡中呈現出來的一幕幕:“禮樂崩壞,仁義不存。彼可殺天子取而代之,來日他人自也能殺彼取而代之。”
說到這裡,他的面色微微一變,忍不住聯想到了玄武門之變——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也會引得後世子孫效仿?
低頭看了看乖巧懂事的長子李承乾,李世民趕緊將這不靠譜的念頭揮散。
——承乾向來孝順,自己又不像阿耶那樣偏心,父慈子孝,豈會再起玄武門之變?
——倒是那個不孝子孫唐玄宗,就不一定了。總覺得這傢伙只會學壞的,不會學好的!後世子孫不都愛效仿唐玄宗出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