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2 頁)
既然拓跋嗣失蹤,拓跋珪只好考慮另立一個太子。下一個兒子是清河王拓跋紹,他的母親也來自賀蘭部,是賀氏的妹妹,拓跋珪的親姨母。拓跋珪年輕的時候在賀蘭部落見到她,當時就被她的美麗打動。當時鮮卑人在婚姻上沒有什麼輩分的忌諱,娶自己的姨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賀氏只是覺得自己的妹妹長得過於美麗,而且已經有了丈夫,娶回來恐怕不是個好兆頭。但拓跋珪並不在乎這些,他暗地裡殺死了姨母的丈夫,把她娶了回來。
拓跋珪一向很寵愛賀夫人,但現在為了立太子又必須把她殺死,他覺得實在有些下不了手,只好先把她關起來,準備給自己一段時間來作決定。為了建立中原王朝那樣父死子繼的制度,他已經害死了拓跋觚和拓跋儀兩個弟弟;在消除賀蘭和獨孤部族勢力時,自己的母親又被逼得憂憤而死;而現在,為了防止未來的繼承人受到母后家族勢力的幹擾,他又不得不殺死兩個寵愛的妻子。看著親人們一個個死去,他覺得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在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良心譴責之下,拓跋珪的心理極度扭曲,終於神經錯亂了,每天都對著身邊的空氣喃喃自語,似乎親人們的冤魂都飄蕩在他左右,他必須向他們解釋個不停。
被囚禁起來的賀夫人也不甘心坐著等死。情急之下,她託人帶信給兒子拓跋紹,讓他來救自己。於是十六歲的拓跋紹帶著人連夜翻牆進宮,衝進拓跋珪居住的天安殿。拓跋珪從夢中醒來,還沒有來得及找到武器,就已經被殺死。這時是公元409年的十月,拓跋珪只有三十九歲。隨後他僅存的同母弟弟拓跋烈幫助拓跋嗣登上帝位,賜死了賀氏母子,並追諡拓跋珪為太祖道武皇帝。
此後這種子貴母死的制度仍被一些北魏后妃所借用,但當時已經不存在母后部族勢力干政的可能,殺死皇帝的生母已經完全變成了打擊政敵的一種手段。而且這種規定也並不能防止太后臨朝,因為皇帝的生母雖然死了,但還有其他皇太后和先皇帝的妃子可以控制政權,比如著名的文明馮太后就用這種方法把獻文帝和孝文帝先後控制在自己手中,皇帝也只能聽她的指揮。這項制度一直到了宣武帝拓跋恪的時候才被廢除。
在拓跋珪去世後,拓跋嗣繼承了他的事業,讓北魏的統治繼續向前穩定發展。又過了十四年,曾經被拓跋珪寄予厚望的孫子拓跋燾即位,就是後來的魏太武帝。這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王,能力才幹與脾氣稟性都和拓跋珪非常相似,同樣勇武堅定而又多疑暴虐,最後同樣死於非命。他發展了拓跋珪未竟的事業,統一了北方,創造了文字,進一步吸收了漢文化,使北魏成為一個更加強大的帝國。 結語
如果用今天人們習慣的醫學角度來看,拓跋珪無疑屬於典型的膽汁型氣質,其特點是精力旺盛,行為果斷、迅速而強烈,心境變化劇烈,脾氣暴躁而易於衝動,很難控制情緒。這種型別的領導者適合在行軍作戰中奪取天下,卻不適合維持一個政權平穩發展。早期徵戰中的驕人戰績已經證明瞭拓跋珪作為軍事領導者的優良天賦,但當他和他的政權面臨一個瓶頸期時,這種性格與事業上的衝突卻令人擔憂地顯現出來。
拓跋珪的幸運在於他有機會率先了解到漢地的繁華與文明,而他的遺憾則在於他無法帶著自己的部族和政權一起跨入文明模式。對於許多富有超前思想的領導者而言,這是一種痛苦,他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實際操作能力才能讓合作者們理解自己的思想,並跟隨自己一起行動。
許多人在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一個瓶頸時期:各種長期積累下來的困難擺在面前,眼前看不到出路和希望。其實遇到瓶頸是一個好的跡象,它說明你的事業正在發展和前進著,並沒有停滯不前。這時尤其不能放棄努力,只要挺過最困難的時期,跨過這一道門檻,人生和事業就會走進一個新的境界。但突破人生瓶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