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第1/2 頁)
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派人潛入瀋陽,聯絡城內蒙古饑民作為內應,隨後親領大軍渡過渾河,猛攻瀋陽城。蒙古饑民與努爾哈赤裡應外合,戰鬥異常激烈,八旗軍作戰異常勇猛,不久就攻陷瀋陽城。隨後努爾哈赤又乘勝揮師進兵遼陽,明軍引水注壕,環城列炮,死守孤城。八旗兵從右翼毀閘,左翼毀橋斷了明軍水源和退路,之後很快攻進城去,與明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明遼陽經略袁應泰兵敗自殺,總兵賀世賢戰死,遼陽城也落入後金手中。第二年,努爾哈赤又再次出兵大敗明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寧市)。熊廷弼因兵敗失地而被斬,傳首九邊;王化貞也因兵敗棄城而丟官,下獄被判死刑。
在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之後,努爾哈赤決定遷都瀋陽,更名為&ldo;盛京&rdo;。瀋陽處於東北的要衝之地,是關東地區的樞紐與咽喉所在,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正因為此,這是一座久經磨難與滄桑的城市。漢代時它屬於遼東郡管轄,稱為&ldo;侯城&rdo;,為屯兵而築起了土城;到了金代,土城在戰火硝煙中被焚毀。到了元代的瀋陽路和明朝的中衛城,仍是一座用於戌守的城市。瀋陽的地理位置比遼陽更加優越,它號稱&ldo;左控朝鮮、右引燕薊、前襟溟渤、後負沙漠&rdo;,地處松遼平原南部的遼陽、廣寧、開原三鎮鼎峙之中,如果以松遼平原為腹地,就能西叩關門、東通建州、北撫蒙古、東南控朝鮮,是能攻能守、進退兩宜之地,其優越的戰略地位是遼陽無法比擬的。此外,這裡還是一片富庶的土地,它物產豐富,森林茂密。於是努爾哈赤認定了這是後金再遷都的最佳之地,如果在這裡建都,既能保證皇室貴胄軍兵之需,又可滿足黎民百姓生活所用。經過反覆權衡和縱橫比較,努爾哈赤力排眾議,最後以半命令的性質結束了這場遷都紛爭,迅速遷都至瀋陽。努爾哈赤這一果斷之舉成了後金政權關鍵時刻的新轉機,為後金統治東北奠定了基礎,也為後來對明作戰帶來了新的契機。此後的事件發展證明,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是明智而適時的選擇,在統一東北,入主中原中產生的作用不可低估。此前後金也曾經多次遷都,以求與中原交往方便,這次定都瀋陽,成為了女真歷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它標誌著努爾哈赤邁向中原的腳步又跨進了一大步,也有利於女真各部的進一步漢化和發展。
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以十三副遺甲起兵開始,一生經歷無數大大小小戰役,幾乎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披靡。這其中雖然有著部分幸運的成分在內,但是其個人非凡的軍事才能卻在一次次的戰役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然而,他此生的最後一次親徵卻慘敗而還。
在明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兵敗被殺之後,明廷派天啟帝的老師、大學士孫承宗為遼東經略。孫承宗具有出眾的政治才幹,他出關赴任之後,勤於政事,巡察邊務,整頓部伍,儲備糧草,積極防禦,還任用了名將袁崇煥修築寧遠城,加強戰備。隨時防備這努爾哈赤的再度來犯。努爾哈赤此時已經是晚年,很是希望自己有生之日能看到後金定鼎中原的那麼一天,於是很緊張地為下一次大規模的出征做準備。
袁崇煥絕非一般將領。他愛兵如子,踏實肯幹,出兵講究知己知彼,決不貪功冒進,對付努爾哈赤也是以守為主,堅壁清野,死守寧遠。他的戰術得到了孫承宗的支援,兩人聯手,防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對這兩人很是忌憚,但此時的明朝卻幫了努爾哈赤一個大忙。遼東經略孫承宗不僅是大將和帝師,更是東林黨的領袖,他與以明朝內廷大太監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不兩立,在明朝內部的政治鬥爭中,他被閹黨排擠,一氣之下辭官回鄉,接替他擔任遼東經略的是閹黨爪牙高第。這個高第只會溜須拍馬,無能而膽小,剛剛上任,便命令山海關外的明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