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第1/2 頁)
據後人推測,第一張畫像和明成祖的畫像一起被隆重地供奉起來,應當是朱元璋的真實形象。但他為什麼又要醜化自己呢?其實在民間看來,朱元璋的第二張畫像雖然醜陋,卻是民間所說的&ldo;五嶽朝天&rdo;和&ldo;七十二黑痣&rdo;的&ldo;豬龍形&rdo;貴兆,人們一般認為這種長相的人大富大貴,是天命所歸的真龍天子。而且朱元璋喜歡微服出巡,也可能會故意掩蓋自己的真實面目,以免讓人認出他來。或許正是為了引起民間百姓對自己的敬畏,同時出於安全防範上的考慮,朱元璋造出了這兩張迥然不同的畫像。
其實朱元璋的相貌還曾經成為他人生中的一個重要契機,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正式開端。在雲遊四方的八年旅程中,朱元璋結識了許多江湖朋友,見識和閱歷也迅速增加。這時侯已經是天下大亂,各地都有許多農民起義軍的隊伍,朱元璋覺得自己也應該去參加起義軍才會有前途,所以在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時,二十五歲的朱元璋來到濠州城下,準備投奔郭子興的部隊。但守城的兵士看到這個身材高大的和尚闖來,又見他二話不說,只稱要見首領,就認定了他是奸細,打算就地處決。郭子興得到訊息,生怕錯殺了來投奔的好漢,就趕到城門來,一看這和尚相貌堂堂,神情氣質威風凜凜,頗有英雄氣概,心裡很是喜歡,問清楚他是前來投奔的,就留下他作了步卒。
就這樣,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契機來臨了。他原本就很有能力,如今又懂得抓住機會,很快就鋒芒畢露,引起了郭子興的注意。他在軍隊裡屢次立下戰功,和郭子興的養女馬氏結了婚,又趁招兵的機會把昔日的舊友夥伴都納入軍中,漸漸培養起自己的勢力。後來郭子興去世,朱元璋就繼承了他的勢力,成為這一部義軍的首領。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農民起義軍領袖劉福通迎立韓林兒為皇帝,號為小明王,國號為宋。朱元璋被小明王任命為左副元帥,後來又因戰功屢次升遷,到至正二十三年時,因救援小明王而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此時的朱元璋已經不再是十年前那個一無所有的流浪漢,他掌握著自己的地盤和軍隊,再也沒有人能夠小覷他的勢力,而他本人也已經躊躇滿志,正摩拳擦掌地為下一個人生目標努力了。
亂世從來都是最適合冒險家活動的舞臺。在元朝末年的動盪歲月裡,除了朱元璋之外,還有許多英雄或者梟雄也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他們之中,有販運私鹽起家的張士誠,出身漁家、後來做過小吏的陳友諒,泛海販鹽的方國珍,幫傭出身的陳友定,差役出身的明玉珍等。這些人分別擁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各自割據了一塊地盤,想要在亂世中建立自己的功業。和他們比起來,朱元璋也擁有自己的特點。和古往今來許多成功的領導者一樣,他胸懷大志,果敢堅毅,善於用兵和用人,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當然還比別人多了一些運氣。於是在人生功業的第二個階段中,陳友諒、張士誠等人一一敗在他的手下,他成了群雄中最終的勝利者。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人,他佔據著江西、湖廣一帶的地盤,建立了大漢政權,自立為皇帝。他在元末割據的群雄中勢力範圍最大,軍事實力也最強。他擁有一支戰鬥力很強的水軍,大小戰艦幾百條,野心勃勃,一直想要吞併朱元璋的地盤。而張士誠在富庶繁華的江浙一帶建立了大周政權,從此就沉浸在江南紙醉金迷的生活裡,手下的文武百官相互攀比著聚斂財富,整個政權都表現出一種不思進取的氣氛來。
當時張士誠和陳友諒的勢力都與朱元璋的勢力相當,究竟先攻滅哪一方勢力,成為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選擇。朱元璋的許多下屬看到張士誠的軍事實力低於陳友諒,就建議他先攻張士誠後打陳友諒,但朱元璋卻做出了與他們相反的判斷。他認為張士誠缺乏進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