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第2/3 頁)
位時,朝拜完太廟之後,必須跪著默誦誓詞。按照規定,當時只能有一個不識字的內侍跟隨著皇帝,其他人只能遠遠等候。因此,除了宋朝的歷任皇帝,再沒有人能夠知道誓約的內容。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發生後,金國人為了搜羅戰爭賠款,將宋朝皇宮的宮門全部開啟,人們這才看到了石碑的神秘容顏。據說這塊石碑高七八尺,寬四尺多,作為大宋帝國的祖宗家法世世傳承。正是在這些誓言的約束下,宋朝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溫和的朝代。
志在一統
對於武官以及帶兵鎮守一方的將軍們,趙匡胤的措施是削奪權力、控制錢穀、收其精兵,用這些壓制政策徹底改變了自唐末五代時期就興起的方鎮割據、武人當政、朝廷自危的局面,很快穩定了中央政權,提高了朝廷和皇帝的威望。在打好了中央的基礎後,趙匡胤下一步的打算就是積聚力量,對外用兵,成就自己早已盤算多年的統一天下的大業。
面對當時混亂的政治格局,趙匡胤根據自己的實力,制立了&ldo;先南後北、先易後難&rdo;的
平定策略。這一策略的制定,是以血的經驗為代價的。早在後周太祖的時代,就曾經集聚力量對北漢發動戰爭,希望能夠消滅北漢政權,從此南下時就可以不再有來自背後的威脅,但一直以來都沒有成功。到了周世宗柴榮統治時期,也不止一次試圖消滅這一心腹大患,但卻嚴重受挫,而且收效甚微,周世宗也死在了北征的征途上。
北漢是遼朝的附庸,兩者加起來勢力較強。先從強處下手,好處是在北方取得勝利後,南方的弱小國家可兵不刃血地傳檄而定。但問題關鍵在於,以當時宋與漢、遼的力量對比看,宋不佔有絕對優勢。北漢儘管只有12州之地,但兵精糧足,城堅地險。它臣服於遼,是遼的必救之國。而當時遼朝是個幅員遼闊的強大王朝,在奪取了燕雲十六州這塊農業經濟發達地區後,物質基礎進一步增強,僅東京道的穀倉即儲有二三十萬石。遼朝以騎兵為主的軍隊,更是相當有戰鬥力的。如果宋朝首先出兵向北,一旦久攻不克,就會遇到後勤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決定&ldo;先南後北&rdo;,先吞併富裕的江南,獲得充分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後,再揮兵向北,消滅北漢,收復遼朝佔領的燕雲十六州。北漢實際控制的地區在山西,都城在太原府,只控制著十個州,雖然割據的範圍不大,但由於在京畿附近,而且長期以來一直與北方強族契丹相勾結,契丹把他們當成深入中原的觸角,他們把契丹作為強大的軍事後盾,唇齒相依,牽一髮而動全身,憑著當時後周和北宋的實力還很難對付。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