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道生天地(第2/3 頁)
又經過了無法被計算的時間之後,混元外部成為了堅硬的“壁”,並早已停止轉動。
最中央的位置是他的核心,核心的位置是空的,只有促使混元旋轉的作用力依舊在其中。我們稱這股流動的力為“元氣”,也就是“世界最原始的流動”。
即便世界已經停止轉動,但元氣依舊頻繁的活動,可能是因為與靠近最核心部分的物質相融合,便生成了“靈”。
靈沒有思想,但有意識,也開始隨著力的亂流方向開始不停流動。
又經過千萬年的流動,靈使混元內萬物開始重新相結。
最終結成的物體生成了軀幹和四肢,並在混元的核心又臥了千萬年。
(假設)這些有意識的“靈”以“X”型(無頭的人形)在混元內進行構築,吸取混元內萬物並向這個“X”(人)形狀的構築上進行無限疊加膨脹,並最終將混元撐開。
在這個“X”(人)形狀的物體將混元完全撕開後,不幸抵達了臨界點,隨即灰飛煙滅。
這世界上“第一個物體”在逝滅的過程中,產生了兩種氣,一種是向上上升的陽氣(熱氣),一種是向下下沉的陰氣(寒氣)。
這兩種氣在進入被撕裂開的兩極的同時,使原本歸於寂靜的世界再度開始旋轉,陽氣和陰氣也開始在旋轉的過程中再度凝聚。
又旋轉了千萬年,陽氣和陰氣的頂端形成了至熱的太陽,和至陰的太陰,其形成的物體稱為日和月。
在太陽(日)和太陰(月)的吸引下,兩極間輕的清澈物體開始向太陽的方向聚集,而重的混濁物體開始向太陰的方向聚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漸漸的,日月脫離兩極,旋轉的越來越慢。而太陰一開始所處的一面因為重量越來越大而使兩極旋轉逐漸變慢,並最終停滯。於是形成了天上地下,也就是天地最初的混沌形態。
天地初定之時,天地都有水有土,所以,也算得上是一個“混元時期”。
天上的水土在太陽的作用下,更加透徹白皙;地上的水土在太陰的作用下更加厚重昏暗。
在太陽的炙烤下,地上的水蒸發後開始向上浮起,變成了雲;而云和天上的土相結合後變成了石,又在太陰的作用下從天上落下。
因為雲和土不斷的結合,使得天石密佈。
重的那些穿破了雲層,先落向了大地,變成了地上的石脈。
而輕的那些石頭,則是集中在雲層的漏洞處慢慢集中向下傾瀉。
這些輕石的質地軟綿,就像滴蠟一樣不停的集中滴落,在不斷積累之後形成了高山峻嶺。
其中最高的甚至可以直接連線到天上,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天柱”。
就這樣又過了很久,重石漸漸從天上消失。在太陽的作用下,不斷升起的雲層也足以托住天上的一切事物,天便形成了。在太陰的作用下,地上的水漸漸沉到了土地的下方,大地便形成了。
但是水能沉到石土的下面,卻沉不到厚雲的下面,所以天上地下皆有大澤湖泊無數。
而原本散居天地的“靈氣”也開始重新匯聚,浮在天地之間。
這種靈氣彙集時,日照呈現金色,月照呈現綠色。
靈氣與天結合之處,使雲變的更有力,而能托住天空;
靈氣覆蓋地面之處,滋養了大地,生出了草木。
所以,草木是世間最早的“生靈”。而萬物的生長,也是從此刻開始計算。
靈有意識,因為喜愛形體,所以化成了草木。
大部分匯聚的靈氣浮在天地之間,因為日月的照射再度出現變化,擁有滋生滋養萬物的能力,並開始重新相結(可以理解成壓縮或是形態改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