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大樹又翻車啦!(第1/2 頁)
有一個名叫康德的外國人曾經提出過這樣一種觀點:人類無法完全客觀地描述一件事物。他將這種事物稱為“物自體”。
也就是說,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去客觀地描述一棵樹,我們都不可能真正完整地描繪出這棵樹的本質和所有特徵。
這個理論引發了人們對於人類認知能力的深入思考。
它提醒著我們,即使我們盡力保持客觀,也難免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對事物的認識存在侷限性。
那麼,我們是否真的能夠了解事物的真實面貌呢?還是說,我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儘可能接近真理,但永遠無法真正觸及到事物的全貌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不可避免的主觀性,才使得世界變得如此豐富多彩,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獨特的。
而當我們試圖理解他人時,也需要意識到他們可能有著與我們不同的視角和體驗。
因此,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尊重並欣賞彼此的差異,共同探索和發現更多關於這個世界的奧秘。
古人云,四肢不勤,五穀不分。
不要說五穀了,現代生活在城市的人,可能連菜長什麼樣子都分不清。(這裡說的不是端上來做好的菜,而是長在地裡的菜。)
話題說回來,現在大家的自我學習能力都很強,因為網上不缺學習資料,哪怕是看個網文小說,都能學到不少知識(雖然不一定是真的)。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發現網際網路上的各種影片教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實用性。
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也可能對官方編寫的教材感到困惑或不滿,認為其語言過於正式、難以理解。
實際上,這背後存在著一個重要原因:官方教材屬於通識性教材,它們需要儘可能地保持內容的客觀性,並避免強調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
這種要求旨在確保教材中的知識能夠被廣泛接受和理解,同時也符合教育的基本理念——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與武俠小說或仙俠小說中的情節類似,官方教材所傳授的知識可以比作一種基礎功法,如全真心法或道經等。這些功法通常沒有特別明顯的特點,但卻非常注重平衡性和公正性。
透過學習這樣的基礎功法,學習者在未來進一步深入研究某個領域時,再往上升級可選擇性更多,不會有衝突。
學中醫也是,中醫都有知見障,學院派的缺點是普普通通沒什麼特點,而家傳派的通病是一條路走到黑,越走越窄,最後把路走死了。
沉浸在自己祖傳的那點東西里面走不出來,又何談進步?
這個就有點像某晚年不詳紅毛東的小說設定一樣,裡面很多體質,五花八門的,什麼聖體神王體人王體天妖體混沌體先天聖體道胎什麼的。
在一開始修煉的時候很牛逼,靠著血脈祖蔭快人一步,同階無敵,但是越到後面,反而限制越大,而那些靠著自己走到後面的,則是比之少了很多負擔,擁有更廣闊的道路。
如同李介賓這樣能做到不斷學習,相容幷包,萬法歸宗,祖宗之法不足,我後人補之的,少之又少。
大樹理解的東西,與李介賓一樣又不一樣,李介賓不會覺得自己是錯的,而大樹則是不想覺得李介賓就是對的。
所以大樹如是說:“我覺得我的方法是對的,我會繼續喝這個藥的。\"
李介賓見大樹如此固執,知道自己再勸也是無用。
內心稍稍自嘲了一下,沒有誰是救世主,也沒有什麼上帝佛祖,大樹畢竟是學中醫的,我不能一直看著大樹不開藥,也不能一輩子跟著他替他開藥。
他嘆了口氣,說:\" 好吧,既然你已經決定了,那我也不多說了。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