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2/5 頁)
聖人。只要你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致良知),那就是聖人了。自然而然致良知的,是聖人;勉強自己而致良知的,是賢人;不肯去致良知的說明他的良知被遮蔽了,那就是愚人。雖然愚人的良知被遮蔽了,但他的良知卻仍然存在。如果能致良知,那和聖賢就沒有區別。也就是說,聖愚的良知是一樣的,只要肯“致”,那就是“人人皆可為堯舜”。
在《傳習錄》中,王陽明重點指出,良知在人,永遠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盜賊,你喊他賊,他也不愛聽,這就是良知永遠存在的體現。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慾所遮蔽,並不是說他沒有良知了。正如烏雲遮蔽了太陽,你能說太陽消失了嗎?
關於“盜賊也有良知”這個論點,王陽明並非信口開河,而是有事實依據的。據說他在廬陵擔任縣令時,抓到了一個罪惡滔天的大盜。這個大盜冥頑不靈,面對各種訊問強烈頑抗。王陽明親自審問他,他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說:“要殺要剮隨便,就別廢話了!”王陽明於是說:“那好,今天就不審了。不過,天氣太熱,你還是把外衣脫了,我們隨便聊聊。”大盜說:“脫就脫!”過了一會兒,王陽明又說:“天氣實在是熱,不如把內衣也脫了吧!”大盜仍然是不以為然的樣子:“光著膀子也是經常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又過了一會兒,王陽明又說:“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內褲也脫了,一絲不掛豈不更自在?”大盜這回一點都不“豪爽”了,慌忙擺手說:“不方便,不方便!”王陽明說:“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並非一無是處呀!”
這就是良知中的羞恥心,連無惡不作的大盜都有,何況普通人!
為什麼王陽明要不厭其煩和矢志不移地倡導“人人都是聖人”的觀點,他到底想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真理呢?
這個真理其實就是人人平等。王陽明是想告訴我們,良知可致聖賢,無所不能。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充當別人的上帝,任何人也就不可能有資格控制別人。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才有權力控制和支配你,那就是你自己;只有一個人能主導你的人生,那也只能是你自己。
“人人平等”思想的背後其實就是主張人的“自尊”。王陽明心學在某種意義上而言,有“驕傲”的成分,既然我有能知是非善惡的良知,既然我是聖人,那我就是自信的,我就是獨尊的。
有弟子問王陽明:“老師您說過,人心與物同體,我不太明白。固然,我的身體裡血氣暢通,所以能稱同體。可我和別人,那就是異體了,至於您說的與禽獸草木同體,簡直就是兒戲啊。”
王陽明回答:“豈止禽獸草木,就是天地也是與我同體的,豈止是天地,如果世界上有鬼神,那鬼神也是與我同體的。”
這名弟子大惑不解。
王陽明問他:“你看看在天地之間,什麼東西是天地的心?”
弟子回答:“聖人說,人是天地的心。”
王陽明又問:“人又把什麼東西稱為心?”
弟子回答:“恐怕是那個良知吧。”
王陽明見已把弟子帶進了門裡,就滿意地笑了笑,解釋說:“這就很明白了,充盈天地之間的,唯有這個良知。人只是具有形體,從而把自己與其他一切都隔離開了。我的良知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他的弟子急忙打斷他:“等等,老師,您說人能主宰天地鬼神?”
王陽明很吃驚的反問:“難道不是嗎?”
弟子也吃驚:“怎麼可能啊。”
王陽明說:“那我問你,天高不高?”
“高!”
“地厚不厚?”
“厚!”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