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何為藏山(第2/2 頁)
就是啊,怎麼確定人家沒經過考證?”
趙豐收微微一笑:“因為我就是文章的作者,上高中二年級時寫的,發表在縣報上,你可以去圖書館查。”
一語既出,眾人莫不歎服,這小子成精了,好像九龍川到處是他的存在。
“為了弄清楚藏山寺的來源,五年前,我專門查詢資料,並且進行了實地考證。藏山寺之所以名為藏山,其實很簡單,因為建造寺廟的和尚,名字就叫藏山。”
“這座廟修建於北齊年間,最初只是座小廟,唐朝後期滅佛,曾經被燒燬過,後來在原址上重建,反而規模比原先大了許多。”
“我們眼前看到的藏山寺,大都為唐宋建築,但也有明清的補建。”
“至於藏山和尚為何叫藏山,是因為他證佛後,認為自己不適合出世,因此取了藏山的名字,來警惕自己,他其實就是後來的禪宗三祖僧璨大師。”
“你說的這話,有何依據?”
“《楞伽師資記》中有記載,僧璨罔知姓位,不測所生,初為藏山,歸寶僧璨。縣誌第1226頁,記載的非常清楚,大概,有這麼長的大半張。”
這下連曉波都服氣了,舔唇想不出反駁的話來,沒想到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還連累駱曉峰了,葛誠素微微一笑,隨即丟擲個問題替她解圍。
“曉波,我考你個問題,何為禪?何為道?何為入聖?”
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則貫穿了儒釋道三家。
連曉波張口即來:“禪就是定,就是止,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道是純淨,是至真,是迴歸嬰兒狀態,不落於世俗。至於聖人嘛,自然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她熟讀經史子集,自然見識不凡,葛誠素頻頻點頭,將目光投向駱曉峰。
駱曉峰道:“禪就是做事的心情,所謂靜能定,慮能慧是也。道就是做事的最高準則。至於入聖,按照這些規則來,就可以入聖。“
雖是討巧,但也邏輯感很強。
“他說的對嗎?趙大才子?”連曉波的目光中,帶著一絲狡黠,將矛頭指向了趙豐收,看看他是否能翻出什麼新花樣來。
趙豐收一愣:“我不知道。”
連曉波不答應了:“你不說出個所以然來,那我的承諾可不算數了。”
她說的“承諾”,自然是不追問他和駱曉峰的矛盾,純粹屬於將軍了,趙豐收不得不應戰。
“我的想法,和連秘書正好相反。”
他有意避開駱曉峰,話鋒直指連曉波,你不是想讓我說嗎,我就來反駁下你。
“在我看來,禪道聖本就一體,是藏汙納垢。”
此言一出,眾人都齊刷刷的看向他,想要看他有何驚世駭俗的高論。
趙豐收也不怯場:“禪宗關注的第一要義,是萬物的源頭是什麼?源頭就是一,佛家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佛與地獄存於一心。”
“道家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陰陽和合存於一,純淨與汙垢存於一。”
“儒家講放得仁義道德心,才可入聖。說明聖人是包容,是大而化之,包容什麼?又要化什麼?當然是汙垢。和光同塵,與時舒捲。”
“講得好!”連曉波帶頭鼓起掌來。
就是葛誠素,也不由多看了趙豐收幾眼,此子果然不是俗物啊,她記住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