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1/2 頁)
一頓,又道:&ldo;更何況我要太史賢弟助我,不過是欲借你得勇武之力威嚇黃巾匪徒,我今日看你單槍匹馬殺回黃縣,居然沒有受一點的傷,武藝不凡啊!至於調兵遣將,自不用你來操心,你畢竟年幼,不足以擔當大任,自有張英負責。&rdo;
太史慈聞言卻暗中叫妙,看來自己揚名青州的機會來了。
還沒來得及答話,忽又聽劉繇說道:&ldo;待黃巾平定後,我青州將無人不知太史賢弟的大名,呵呵呵。到時說不定可立於朝堂之上,為我皇效力。&rdo;
太史慈故作苦笑道:&ldo;大人太看得起我太史慈了,而今朝堂之上,宦官專權,別說像我這種小人物,就是那些朝廷上的大佬都人人自危,又哪來的立足之地啊!&rdo;
劉繇搖頭道:&ldo;子義終是年輕,不明白朝堂上的事。黃巾之亂當然不足掛齒,至於十常侍亦時日不多,哼,有黃巾匪類鬧鬧也好,據說十常侍中頗有與黃巾匪類糾纏不清之輩,朝廷上的大佬們應會趁解說握兵權之際消滅十常侍。子義何來煩心呢?&rdo;
一付要提拔太史慈的表情躍然紙上。
太史慈不由得為劉繇這種不切實際的憧憬在心中嘆息。儘管太史慈並未聽到今天下午時劉繇和張英之間的談話,但以太史慈豐厚的歷史知識對劉繇的打算亦可猜出個八九不離十。
大概在劉繇看來,黃巾軍一旦被剿滅,天下即當太平,而作為此次平定黃巾有功的以劉繇為代表的劉氏宗族將會控制整個青州。自己這個東萊郡的小人物蒙他這位世家子弟看中,到了那時,還不誓死效命,伴其終身?
可惜一個人的見識再遠,也無法把人世間所有的變數都算計在內。
黃巾之亂一起,朝廷上的的有識之士的確正如劉繇所講的那樣牢牢把握住了兵權,大將軍何進,劉備和遼東之雄公孫瓚的師父盧植,眾大臣的表率皇甫嵩都是趁勢而起者。
開始時十常侍措手不及,由於自己的權力只是來自於皇帝,其本身無法撲滅黃巾之亂的能力,所以只有默默接受這一事實,但無時無刻不在等待反撲的機會。
先是陷害劉備的老師盧植,說他抵抗黃巾不利,罷官入獄。其實是深懼盧植的帶兵能力,試想,以區區數萬人就可把黃巾軍幾十萬人困在一座孤城中,連突圍亦不能行,就算是孫武白起重生也不過如此吧?
然後就是黃巾軍平定之後以宦官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弄出來的&ldo;西苑八校&rdo;事件,張讓無疑想把京師的兵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使自己在軍權上有與朝中大臣一較長短的資本。
十常侍既握重權,互相商議:但有不從己者,誅之。趙忠、張讓差人問破黃巾將士索金帛,不從者奏罷職。皇甫嵩、皆不肯與,趙忠等俱奏罷其官。帝又封趙忠等為車騎將軍,張讓等十三人皆封列侯。
劉備就是在這場政治風暴中被迫辭去了那個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的小官。
靈帝死後,局勢越發不可收拾。張讓已看出何進要動手收拾自己的意思,在苟延殘喘下抓到了何太后這根救命稻草,目光短淺的何太后從中阻撓何進的行動,何進婦人之仁,顧及自己妹妹的面子,錯過了剿滅十常侍的最佳時機。
就在那時,為了誅殺十常侍,那個愚蠢的袁紹向更加愚蠢的大將軍何進提出了一個三國時代最愚蠢的主意:引諸侯進京。他認為:&ldo;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此時事急,不容太后不從。&rdo;
曹操看出此事為亂天下之舉,曾向何進進言,說:&ldo;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