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6.印度,又稱小樂事(第4/32 頁)
可夫的建議。
如果能夠在印度那邊發展處一些新的革命力量,那必然能對英國進行大削弱。
就這樣,英國領導人和蘇聯領導人都做出了各自的不同決策。
丘吉爾依舊要利用印度人,但決定給印度人升級一下。
約瑟夫決定要解放印度人,這不單是為世界革命做鋪墊,更是為了削弱英國實力。
儘管這場發生在第二遠征軍內部的印軍革命來得很突然,但結束得也同樣很突然。
印度革命軍潰不成軍,除了四分之一的投蘇之外,其餘都接納英軍的和談協議。
但因為這場革命的緣故,蘇軍又把戰線往前推了五公里,距離英軍的前線指揮部蒂斯特城只有20公里距離。
然後朱可夫的部隊就很難再繼續往前推了。
其根本原因正是兵力不足的問題。
他要防守北方,又要防守多瑙河,更要對西南方向的第二遠征軍發起進攻。
三條防線三處分兵,再分下去恐怕就要以一個旅打別人兩個師了。
所以朱可夫立即向瑪利亞那裡傳送了一封電報,要求瑪利亞跟他們配合。
只要漢堡蘇軍和沃爾夫斯基堡蘇軍發起鉗形攻勢,英德法三國聯軍就很難打了。
但瑪利亞卻給了他一個回覆。
“我說老朱啊,我知道你現在的戰局蒸蒸日上,但你那裡蒸了,我這裡可沒蒸啊,我再給你分兵,我就得破防了啊。”
如此一來便導致這個看似聲勢浩大的‘革命’出現了各種致命問題。
所以,即使蘇軍有意與他們進行聯絡,從而達成合作,也不知道該找誰才好。
無論找哪一個,另外一個都會不服,更要命的是印度可是有上百個民族,總不可能全都找上一遍吧。
就像是某名牌薯片一樣,除了空氣就是碎。
當朱可夫知道此事之後,整個人都傻了。
他向一位印度政委吐槽道:“難道你們印度人一直以來都是這麼亂的嗎?”
這位印度裔政委頗為無奈地攤開雙手:“事實上,他們能不打起來,達成表面上的停戰,這已經是一種奇蹟了。”
聽完這位印度裔政委的話,朱可夫默默地抽起了煙,他發現自己低估了印度的複雜性了。
但無論如何,印度前線部隊的革命,確實給第二遠征軍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即使這支印度革命軍內部各成派系,而且各自為戰,但奇怪的是即使他們各自為戰,負責前來鎮壓的英屬印度軍隊也打不過他們。
這可不是人數上的劣勢,這是指揮上的問題,還有信念上的戰鬥意志。
這就導致,同為印度士兵,戰鬥力卻呈現出懸殊的變化。
但那是霍伯特到來之前的局面,隨著霍伯特的到來,英軍也加入戰場了。
第二遠征軍中,英軍確實佔據少數,但這少數英軍皆是精銳。
無論是部隊內的機械化亦或是他們的戰鬥素養,都絕不是印度人所能比擬。
所以當霍伯特帶領著英軍的三個裝甲師加入戰場時,戰場局勢便立即發生轉變。
即使有著信仰加成還有士氣加成,但是近現代戰爭可不是個人精神力量就能扭轉局面。
當近現代戰爭的澎湃火力出現在他們面前時,一切的英勇果敢都化為烏有。
英軍的2磅炮對付蘇軍時,幾乎毫無作用,可是對付這些印軍卻得心應手。
由於英軍一直在提防著印度士兵,留給他們的武器基本都只是步槍和手榴彈而已。
嚴重缺乏重武器的印度革命軍,很快便被打得潰不成軍。
這就是近現代戰爭,是裝甲與火力這盾矛之間的戰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