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第2/3 頁)
後繞道湘陰、寧鄉,終於在八月二十三日回到了湘鄉的老家。
到家當日,&ldo;在腰裡新屋痛哭吾母。二十五日至白楊坪老屋,敬謁吾祖星岡公墳墓。&rdo;2其時,長沙攻防戰已經開始,就在他到家的前一日,太平天國的西王蕭朝貴,在撲擊長沙南門的作戰中中炮受傷。太平軍如跑荒的野火,席捲湖湘,所過之處,不可嚮邇。好在湘鄉不是太平軍進軍的必經之路,躲過了這一劫。俗話說小亂住城,大亂住鄉,國藩回到鄉下,反倒多了幾分安全感。在給滯留京城家人的信中,可以看出他頗為自信:&ldo;我曾家人人皆習武藝,外姓亦多善打者,土匪決可無虞。粵匪之氛雖惡,我境僻處萬山之中,不當孔道,亦斷不受其蹂躪。&rdo;3對於地方官紳請他出山主持湘鄉的團練,他態度消極:&ldo;始克釋縞素而更墨糹志(黑色喪服。古代禮制:在家守制應服白色喪服,奪情出征則服黑),若遽趨縣城,既不可以縞素而入公門,又豈可竟更墨糹志,顯幹大戾。&rdo;4但出於保衛桑梓的道義,他答應參與,但也僅止於參與末議而已。
九十月間,太平軍數次穴地攻長沙城不克,糧秣給養漸漸匱乏,遂於十月十九日撤圍北上。太平軍在益陽一帶擄獲了數千隻民船,於是泛舟直下嶽州,清軍不戰棄守,太平軍遂由水旱兩路進入湖北,並於十二月四日攻克武昌。湖北巡撫常大淳、提督雙福、布政使梁星源等大批軍政官員死難。由於戰場轉移,湖南一下子鬆快了許多。但曾國藩卻在這個當口,接到了皇帝下達給他的新任務。鹹豐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軍機處寄發給當時的湖南巡撫張亮基一道上諭:&ldo;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隸籍湘鄉,聞其在籍,其於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該撫傳旨,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伊必盡力,不負委任。&rdo;5曾國藩接到張亮基發來的諮文,已經在半個月後,當即準備上疏推辭。國難當頭,朝廷急需用人之際,他為何如此呢?這就不能不由儒家的孝道說起了。
孝道,是中國傳統社會中一種基本的社會倫理準則,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所謂養生送死。在儒家看來,父母之喪是大喪,得知父母亡故的訊息,兒子們無論在哪裡,無論在做什麼,都要馬上放下手裡的事情,趕回家中治喪,也就是所謂&ldo;丁憂&rdo;。這個傳統,現代中國人已經不甚了了,而在本書中還會不斷碰到這個問題,所以有必要在這裡向今天的讀者略作交代。
父母亡故是大喪,在依親疏遠近而劃分的五等服制中屬於最高一等,稱作斬衰。衰音催,指孝服的下擺。傳統中國人為死去的親人服喪,要披麻戴孝,斬衰,指的就是用粗麻布縫製的、下擺不鎖邊的孝服,以此標示哀傷的程度與服喪的等級,喪服越粗礪,喪制的等級越高。傳統的中國是一個男權社會,若母親死在父親後面,則母親也可以享有這最高等級的喪制。若母親死時,父親尚在人世,為了凸顯父權的尊嚴,母喪會減等為齊衰。斬衰按傳統要服喪三年,服喪的實際時間是二十五或二十七個月,分為三期。週年之祭稱為小祥,二週年之祭稱為大祥,大祥過後不久為禫(音淡),淡然而平安的意思,三年之喪到這裡便結束了,喪服也可以脫掉了。齊衰(音資催)指的是鎖了邊的麻布喪服,標誌次一等的服制,服喪的時間也會縮短為一年。所以,父在為母服喪,又稱為期年之喪。在丁憂守制期間,服喪者應&ldo;不聽樂,不婚嫁,不赴舉(不參加科舉考試),不服官(不任官職),此所謂心喪,固萬世不可改矣&rdo;。6
作為躬行實踐的儒者,曾國藩於孝道看得很重,更何況對一別十二年,臨死也未能見上一面的母親,他心存愧疚。母親下葬不過數月,熱孝期間出山做事,既違背禮制,也有違孝道,他是絕不願意的。
還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