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
邦德的&ot;真實&ot;敬業(2)-(圖)
------------
《駝峰航線》插圖6:又一架歷經艱險穿越&ot;駝峰&ot;的c-46回到昆明。在駝峰空運的最後階段,每天有650機次遭中國著陸。 如按最低運量估測,每噸運費成本為二百零六美元,當然,運量達到最大時,這個數字將隨之降低- 一百零六美元。(注三)飛機數量、成本核算、機務維修、後勤保障、飛行員工資、最大最小運力,一切面面俱到。估計連外交部長、交通部長以及連黃寶賢都沒來得及考慮、沒想到的事情,邦德已經做出了估算和安排。
最後交送到宋子文手中的備忘錄,不知道邦德是不是那種一遇見&ot;事兒&ot;就特別&ot;興奮&ot;的人,還是美國人普遍的個性張揚,在這份&ot;備忘錄&ot;中,邦德近乎誇誇其談:
實際上,最理想的航空貨運線路是從密之那到中國境內湄公河(應為瀾滄江,筆者)大橋以東、雲南驛附近。之所以使用密之那作為西面終點,基於三個方面:一、它是緬甸北部鐵路終點。二、它離日本人的空軍基地遠,相比之下比較安全。三、此地適宜飛行的天氣明顯比容易發生濃霧的臘戊優越。
用航空運輸貨物到雲南驛,可將從緬甸鐵路終點站到昆明的卡車運輸距離從750公里減少到215公里。最重要的是,它繞過了湄公河(應為瀾滄江,筆者)上的主要橋樑-這些橋樑更容易受到空襲。換言之,飛機載運貨物越過卡脖子地段,從那裡再往後,貨物可以由地面更安全、更穩當、更便宜地運輸。
據我估算,一架dc-3從密之那運到雲南驛的貨物,幾乎為卡車運到昆明的三倍,且極其安全!
當然,一切也並不是十分完美。還有許多麻煩:密之那與雲南驛之間地勢高而崎嶇不平,航線以西和以北的地區,即空襲時貨機常常被迫飛行的地區,情況更糟-天氣經常不好,而且以風大著稱-一年大部分時間風速達每小時40-70英里…天氣好的時候,我們飛行高度應為12000-20000英尺,此間,目視100英里範圍內,山巒高度超過17000英尺。但是我相信,只要適當注意和訓練,所有這些危險可以控制。
而一旦控制,事實上就成為安全因素-在那個地區的上空、那樣的天氣條件下,日本人的飛機不會對我們追逐得太遠!(注四)詳細、嚴謹、真實、客觀也是威廉蘭霍恩邦德一貫的工作作風。在這份洋洋灑灑的&ot;分析報告&ot;中,邦德從空中講到地面-面面俱到,這已經超越了他的職責範圍,不僅&ot;規劃&ot;了滇緬公路,還&ot;分析&ot;了敵情,把國民政府交通部的事兒、把軍情機關的工作都給做了。 在這篇姑且稱之為&ot;空中、地面運輸及敵我態勢分析報告&ot;的最後,個性張揚的邦德依舊不忘在謹慎的&ot;悲觀&ot;中續個&ot;貂尾&ot;:
…重要的是,要記住,一旦飛行後,一切將變得非常困難。因為每次飛行都會涉及飛行界所知中的每一種障礙-普遍的壞天氣,越過世界上最高和最崎嶇的地區。
還有,實際上還沒有任何地面設施!
此外,所有的飛行是在所運送的物資來源於12000英里以外的一個幾乎完全被封鎖的國家裡進行,而且,我預言,每次飛行總會遇到空中攻擊!
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明,即便如此,這樣的飛行依舊是可以進行的!(注五) 最後一句,不是豪言壯語的豪言壯語。
後來負責&ot;租借法案&ot;物資分配並在分配中國物資時起過決定性作用的羅斯福總統行政助理勞克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