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第1/2 頁)
&ldo;燕然未勒歸無計&rdo;。他知道,在前方的將領選得好不好,是邊防安寧不安寧的關鍵。
他選將,要的是既驍勇善戰、又足智多謀。
他用將,是授予大權,坐鎮要害,統轄一方,用之不疑,曲為維護。
有了稱職的統帥,自會有不怕死的大將。
有了稱職的大將,自會有不怕死的雄師。
那時四方皆有將星熠熠:俞大猷、譚綸、戚繼光、李成梁、王崇古、方逢時、殷正茂、凌雲翼……均為一時之雄。北虜南倭。無不心生懼意。邊防上的形勢,開始由危轉安了。
這其中,張居正對戚繼光、李成梁兩位著名將領的使用與關愛,不能不細說一下。
戚繼光是山東登州衛(今山東蓬萊)人,字元敬,號南塘。他出身於軍士家庭,嘉靖二十三年17歲時承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負責海防,也就是對付&ldo;南倭&rdo;。曾有雄心壯志曰:&ldo;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rdo;
嘉靖三十一年,戚繼光應考山東武舉,在數百人中脫穎而出。次年夏,被提為山東都指揮僉事,參與當地的防海抗倭。此後十餘年間,輾轉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再到廣東,到處留下&ldo;戚家軍&rdo;赫赫威名。
張居正入閣後,調戚北上,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這是為戚繼光特設的一個職務,本意是能讓他帶更多的兵,但因和三鎮的總兵官權力劃分不清,&ldo;諸將多觀望&rdo;。於是兵部將他調任薊州總兵官,能實際控制一鎮的軍隊。可是這樣一來,名銜卻有所降低,戚繼光為此怏怏不樂。張居正那時還只是內閣的普通輔臣,不能直接改變這一狀況,便說服隆慶皇帝改任戚為總理練兵兼鎮守,可以節制其他兩鎮總兵,使之便於練兵。
戚繼光是一名罕見的將才,從軍&ldo;三十年之間,未嘗一日不披堅執銳,與士卒共命於矢石之間&rdo;(王世貞語)。《明史》上也說:&ldo;戚繼光用兵,威名震寰宇。&rdo;看來他是從沒有玩過虛的。
他初到北邊,見北地邊軍紀律鬆弛,就與譚綸一起調來三千浙兵。浙兵都由他一手訓練而成,紀律嚴整,可充軍中骨幹。剛到北邊那天,正逢大雨,三千兵佇立雨中不動,從早至暮,有如樹林。北方邊軍看見,無不震駭,&ldo;自是始知軍令&rdo;‐‐才知道軍令如山是什麼樣子!
戚繼光不負張居正重望,到北方後,輪訓三鎮邊軍,使其聲威稍壯。又從沿海招募貧民屯墾,解決了軍糧問題。
最為天才的是他的兩大發明。一是&ldo;馬、步、車&rdo;協同作戰。在平原地帶,蒙古騎兵銳不可當。戚繼光臨陣時以數十輛車圍成堡壘,馬、步軍掩藏其中。敵至,則騎兵突出廝殺,車輛趁機列好陣。
一旦敵方大軍逼近,騎兵便迅速退入車陣中。待敵騎突入近前,則陣內火器萬槍齊發。打得敵人焦頭爛額,步兵見機殺出,手持拒馬器與竹製銳利長矛,一字排開,敵騎兵頓時人仰馬翻,不一忽兒,隊形就大亂,紛紛潰散。騎兵便在這時躍出追擊,攆他個屁滾尿流。
以此制敵,昔日鐵騎聞風喪膽!
第二個發明是修築空心敵臺。原北京一帶邊牆是明初大將徐達所築(並非秦長城)。嘉靖年間陸續修過,但年年有所損壞。戚繼光認為,薊鎮邊防綿延二千里,只要一處有缺口,則整個邊牆都是廢的,年年修,年年有塌陷,純屬浪費。他提議,最好跨牆修建空心臺,也叫做&ldo;敵臺&rdo;。高五丈,中空,裡面三層,上有雉堞(槍眼),內可宿百人。裡面鎧甲、器械、糧草俱全。士兵居內可守望,也可迅速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