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第1/2 頁)
大明帝國沉痾在身。這樣龐大的一坨,生,生不得;死,死不掉。它等待的就是有回天之力的國手,能給他痛哉快哉地來上一針。
天不負居正,給他送來了一時瑜亮的高拱。自隆慶三年起,一年之內,高拱趕走了內閣裡擋道的腐儒,開始了史稱&ldo;高張聯立&rdo;或&ldo;高張並相&rdo;的祥和時期。
我們兄弟倆,終於可以做點事了吧?
有時人曰:&ldo;隆萬間,所稱最名相二,曰高新鄭公文襄,張江陵公文忠。兩公鍾異姿,膺殊寵,履鼎貴之位,豎震世之勛,皆大略相同。&rdo;(馬之駿《高文襄公集序》)
所言極是。
生也苦短,哪裡還能顧及什麼&ldo;謗牘盈篋&rdo;了。有異姿者,必有庸人難以認同的異行。
&ldo;當直幾番清座久,隔簾時有御香飄&rdo;。這樣的機遇,人生能有幾回?趁著東華門的紫氣祥雲冉冉飄起,哥們兒,該出手時就出手吧!
八、羽扇綸巾自東華門飄然而入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張居正入閣的頭三年,負責的是邊防軍務。文淵閣裡,書香滿溢,但邊塞的警號卻常常擾了他的好夢。
書生報國,也須知兵。張居正年輕時,學的是&ldo;萬人敵&rdo;,兵法謀略讀了個爛熟,進翰林院後又研究過山川形勢,如何禦敵自是瞭然在胸。此時,正是他施展的時候。
中國的事情,向來是知易行難。經天緯地的法子,說是誰都會說;到了實際去看,你面對的,簡直如爛泥一潭。
大明帝國的北邊,有兇猛異常的韃靼。這是大明的百年惡夢。北宋覆滅的悲劇,也是本朝大臣常常要提及的一個話頭。為了防備這些虎狼之師,明朝修築了漫長的邊牆。邊牆之內,共設有九鎮(九大軍區);即,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太原、固原。這就是所謂的&ldo;九邊&rdo;。這一線連綿邊防,看起來威風凜凜,但實際卻擋不住韃靼的鐵騎。
明代的&ldo;邊兵&rdo;,還算是精銳的,可以一拼。&ldo;京營&rdo;(內含土木之變後于謙組建的&ldo;團營&rdo;)就要差得多,但也還能打。至於其他各州府&ldo;軍籍&rdo;的兵,全部淪為了雜役,給衙門和當官的人家建房、背糧。那時連一個秀才都可以支使大兵給自己幹活。因此全國約270萬兵員,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在當勞工。
國家出了官田養兵,結果給大小官員們養活了百萬勞工。要是建立&ldo;軍籍&rdo;的朱老皇帝能起死回生,難免當場高血壓發作,還不知道要剝多少人皮才能解恨!
&ldo;九邊&rdo;的兵,卻是要用來打仗的。邊境一吃緊,兵當然就不夠用,要添人。而添人就要花錢,邊防軍費開支之巨,讓張居正無法安枕。嘉靖初年,每年所費才不過59萬兩,到隆慶這時,早已飆升到260萬兩以上了。
當時的情況是&ldo;邊臣日請增兵,本兵(兵部)日請給餉&rdo;,張居正頭都要大了。不僅如此,他還甚為懷疑:兵馬數目是不是實數?軍餉是不是都用在了實處?這中間的黑洞究竟有多大?
他在給一位鹽務官的信中談及此事,也只能嘆氣:&ldo;今邊費日增,計每歲所入之數,尚少銀四十餘萬兩。民力已竭,費出無由,日夜憂之,不知所出,奈何奈何!&rdo;(《與應天龐巡撫》)
前方兵不足,將領也有一半是畏戰的。俺答部落統共才10萬餘眾,其精銳不過3萬,兵鋒所及,竟像在自己家裡遛馬。若不是邊將怯戰少謀,又何至於此!
中樞發號施令的的兵部,又是油滑官僚霍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