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4/4 頁)
蓋房子,讓許許多多的“投資人”借他們的錢買房子,然後可以“高價”租給他們住。從他們的財富的數字增長速度與房子增值速度比較,同時,什麼金融槓桿的原理,風險與套現的法則等等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從小就知道“龜兔競跑”的你,大概可以找到答案了吧!
還有這些年,中國大地產商拼命競拍,高價買土地,自然有他們的難言之隱和深謀遠慮的原因(國家政策讓他們付開發保證金少了,同時可以理直氣壯地向銀行多借款了,公司資金週轉、社會形象好了),實際上“打腫臉”的他們是不是在玩“圍魏救趙”遊戲?說一句,你高高興興地買了商場裡的打折、甩賣的商品,最後,笑得最開心的是誰?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什麼事情“不在瘋狂中死亡,就在瘋狂中消失……”
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這是大家都知曉的道理。就拿我們生活中的車輛險來說,它的內容很多,主要有盜竊險、車身險、座位險等。但是,保險公司有規定,如果一年內車主出險有3次以上,保險公司不會拒絕車主參保,但是其中“不計免賠”的險種該車主就不能參加了,而且繳的比例要比普通的車主高。作為保險公司,當然要有贏利,不然怎麼生存下去。但是作為車主,確實要好好查詢原因,一年出險多次,到底是自身的原因,還是車子的問題。畢竟每一次出險,車主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使用者買保險,買的就是個平安。保險公司也得從長遠從大局著眼,如果總是做穩賺不賠的生意,有點小虧就推卸責任,那麼一家企業的公信度和美譽度也會遭到質疑,終究也是做不長遠的。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資訊的不對稱—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2)
“買的沒有賣的精”,都是因為賣的人心中有底,而買的人心中無數。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賣的人與買的人永遠是一對矛盾體。眾所周知,如今在利益的驅使下,消費市場早已不是一片淨土,消費者一不小心,也許就會陷入商家精心設計好的陷阱。市場上常見的陷阱一般有如下幾種:
1.“打折”陷阱 時下,大到大型商場,小到私人個體攤販,商品價格打折成“風”。有些商場有的商品確實是打折了,讓出部分利益給消費者。但有的商家以打折為名,行原價甚至高價出售之實。某服裝老闆,從南方購回一批新款女裝,開始標價180元一套,無人問津。個體老闆心生一計,在180後邊加個零,再折5折反而出手了。你說消費者冤不冤?
2.“跳樓”陷阱 這類陷阱多半是個體商販設的,他們喜歡對某件物品標出“跳樓”價,乍看像是把價壓得不能再低了,其實溢價不少。只要消費者買了,商販“上樓”偷著樂還來不及,哪有“跳樓”的事兒。
3.“獎券”陷阱 現在有的商家,為了鼓勵消費者多買他的東西,推出在他這個商場或專櫃買到一定數額的物品,給消費者小得“可憐”比例的獎券。其實,消費者要想佔商家這點“便宜”,還得要買物品。買物品小於獎券的數額,商家不補獎券錢;大於獎券數額的,消費者還得再多掏錢,結果還是商家上算。
4.“清倉”陷阱 只要我們稍微留意就可發現這樣一種情況:某鬧市在年初就貼出“清倉”大甩賣的廣告。小喇叭“裡邊的物品10元錢一件,隨便挑隨便撿”震天響。令人納悶的是,到了年底這家門市還在“甩賣”,“倉”總也“清”不完。
5.“搭車”陷阱 不少商家有言在先,買上千或上萬元的物品,指定“免費”送一或幾件小物品。殊不知,這些小物品都是質量不過關的殘次品,一旦壞了,商家不保修。商家說了,這是我們送的產品,不管“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