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2/3 頁)
一份計劃書,展開看了看,繼續提起筆完善了一下。
他這兩次去鎮上,不僅僅是辦事,還順便考察了一下市場來著。
他發現,這個鎮上,或者說整個大元朝,糧食的價格都不算高,等到了糧食豐收的季節,只怕還會更低,這樣算來,那一百畝良田,就算全部租出去種上糧食,只怕每年的收益也沒有多少。
好在,姚亦昕透過牙行打聽到,這個時空可沒有什麼耕地紅線,更沒有什麼糧田保護政策,只要田地是你們家的,每年交足了賦稅,哪怕你荒廢不種呢,官府也不會管你的。
這真是太好!
第13章 和離第13天
姚亦昕在碼頭的時候就發現了,鎮上那些來往的商船、客船和運輸船,上岸採買補給,除了柴禾米糧之外,最大宗的就是各種肉食蔬菜之類的,大約是行船路上遇到的碼頭不多,可以靠岸的機會少,因此每次採買的量都比較大,上次他就親眼看到有一個土豪船家一次就從豬肉鋪子裡訂了一整頭豬。
可是,這個時空,無論是蔬菜種植還是畜牧業,還依然停留在小農經濟時代,大家都是把自家種的吃不完的蔬菜,又或者是養的雞鴨豬之類的家禽家畜拿去市場賣了換錢。而那些莊子上小規模飼養的雞鴨豬之類的,一般都是有錢人家養了供自家吃用的,很少會拿出去買賣。
他在集市上和花娘子說自己有信心養活這些人,就是因為這個:他想在姚家村,利用他們家那一百多畝良田,發展以畜牧業和大面積蔬菜種植為主的家庭農場。
反正大元朝規定了繳納賦稅用銀子和糧食都可以,大不了他直接給錢好了。
他大概算過一筆帳,這裡的主要糧食作物是黃米,假設一畝地租出去,一年可以收穫300斤黃米,扣掉給佃農的部分,再扣掉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他能到手100斤黃米就算不錯了,按照市場價,每斤黃米3文錢計算,一畝地一年才300文錢,難怪土豪出身的花娘子說他那一百多畝良田&ldo;也不值什麼&rdo;了。
這還是算的風調雨順的年成,要趕上災荒,顆粒無收都是有可能的。
看來,甭管在哪個時代,單純靠種糧食致富都不太可能啊。
可是,如果用這一百多畝良田,將其改造成一個綜合種養殖生態農場,那就不一樣了!哪怕一畝地的產出只能供養五頭豬呢,每年至少也能收入十幾兩銀子,再加上邊角料還能養雞養鴨,雞鴨和雞蛋、鴨蛋也能賣給沿路的船家啊,實在賣不完還能讓人醃成鹹蛋,等到冬天蔬菜少的時候,拿去碼頭想必會更好賣。
還有,這一百畝良田,姚亦昕也不打算全部都拿來養雞鴨豬之類的,一來,控制供應量,肉類的價格才能保持穩定,他也不能為了自己賺錢,就斷了附近所有農戶的財路啊;二來,留出來的田地,他打算選擇幾種耐儲存的蔬菜集中種植。
他在碼頭搞市場調查的時候就發現,那些船家買肉的時候,除了豬肉是買的殺好的之外,雞鴨之類都儘量買活的,蔬菜也會儘量挑耐儲存的買。
可是,農家零散種植的,大多都是家裡有什麼就賣什麼的,有的葉類蔬菜不耐儲存,賣不出去,就只能挑回來餵豬。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這個時空可沒有專家來研究供需平衡什麼的。
不過,這倒是給他提供了一個發家致富的好機會。
家裡那一百多畝良田,姚亦昕只打算拿出次一等的田地用來種些南瓜、番薯等高產粗糧作物,這些都是可以拿來養豬和雞鴨的。
這其中,南瓜藤和番薯藤開發一下,還可以作為時令蔬菜拿去賣,尤其是番薯藤,姚亦昕記得,這種東西拿來和辣椒一起做成泡菜,酸辣可口,最適合盛夏暑熱的時候吃了。儲存得當的話,等到冬天拿出去賣,絕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