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1/2 頁)
去博物館前,我查閱了很多關於鼎的資料,其中最引起我興趣的是鼎的兩個立耳。目前陳列的這個鼎的兩個立耳全部是後來修復的,其中一個是原裝的,另一個則是新仿的!
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19日被河南安陽幾個吳姓的農民發現的,後來為了避免被日本人搶走,這幾個農民又把它埋在了地下,直到1946年才又重新挖出,當年10月被作為壽禮送給了蔣介石,蔣介石將它交給了南京博物館籌備處收藏,新中國成立後歸南京博物院收藏,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建成,南京博物院將其運到了北京。
鼎發現之時,就缺了一耳。發掘者苦苦尋找始終未嘗得見。在日本人動手搶奪前,民國的大收藏家肖寅卿曾想以二十萬大洋收購此鼎,並要求把鼎切割成十塊。發掘者們用大錘玩命地砸了五十多錘只把唯一那隻鼎耳砸了下來,後來因為日本人的反應過於迅速,鼎復埋土中。大鼎再度重見天日後,後人把砸掉的那隻耳安了上去,另一側則模仿這隻耳複製了一個,安上去使其看上去完整無缺。
這些資料中有兩處地方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同時讓我深感不解。第一,為什麼挖掘出來的鼎會少一隻耳?一幫莊稼漢砸了五十多錘才砸掉一隻鼎耳,可見其堅硬程度非同尋常。因此,那隻丟失的耳肯定不會是在挖掘過程中無意碰掉而丟失的。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尋找丟失的這隻耳重又發掘了那塊地方,一無所獲。
司母戊鼎三千年前被埋入土中,三千年後被發現時少了一隻耳‐‐這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想來想去只有幾種可能性:發掘時不小心碰丟了‐‐被排除。
三千年當中曾被人發現過,砸掉一隻耳後又埋入土中‐‐這種解釋簡直荒唐,三千年當中無論是哪個朝代曾發現過它,都不至於砸掉一隻耳然後又埋回去吧?圖什麼啊?更何況,鼎出土的地方後來經研究未發現之前曾有盜掘的情況。
自然條件導致那隻耳丟失‐‐更不可能,一個含銅8477,含錫1164,含鉛279的大傢伙,三千年的時間不可能被土或水或別的化學元素侵蝕掉,更何況即便是侵蝕,也不可能正好完完整整侵蝕掉一隻立耳吧?
因此,只有一種可能性‐‐大鼎鑄成當日,就沒有那隻耳!
可是,這種解釋也很詭異。祭祀商王王后的鼎怎麼可能是個殘次品呢?工匠們造一個殘次品祭祀王后這不是找死嗎?如今已經出土的商朝的鼎一個個美輪美奐巧奪天工,他們是有這個水平達到完美的,祖庚會拿這麼個破玩意祭祀母親嗎?‐‐這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驚天秘密?
讓我困惑的第二點是:大收藏家肖寅卿為何當年願意花二十萬大洋收購此鼎,同時又要求把它切割成十塊?二十萬大洋摺合成現在得兩千多萬,是一筆鉅款。當然,為獲奇寶而花重金是情有可原的,可又為什麼會要求切割成十塊呢?比如舉個例子,你兩千萬買了個花瓶,然後把它砸了‐‐這不是有病嗎?圖什麼啊?炫富?聽個響?洗錢?變相自殺?
一個民國期間數一數二的大收藏家做出此舉,只有一種可能‐‐他堅信,切割後鼎的價值絕不低於完整的鼎。可如果僅從收藏古董的角度來看,完整的一定優於殘缺的,他作為大收藏家不會不懂這些啊?
那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再次仔細地盯著大鼎。
我專門對比了鼎耳與鼎身的連線處和鼎足與鼎身的連線處,細看過會發現,鼎耳與鼎身的連線處確有不完美的地方,明顯不是同時期鑄接而上的。可即便發現了這些,對我也沒有實質的幫助,我僅掌握了一些散碎的素材,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