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第2/2 頁)
在,於是他一反恭愍王時期的親明政策,實行兩面外交,同北元頻繁往來。
此時,元惠宗已經去世,其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是為北元昭宗,其人頗有雄心,力圖恢復,以&ldo;宣光&rdo;為年號,在1372年的嶺北大戰中,重用名將擴闊帖木兒擊敗明朝名將徐達、藍玉、李文忠。借著這個大勝,高麗重新倒向北元,不再用明朝&ldo;洪武&rdo;年號而改為&ldo;宣光&rdo;。前廢王在位十四年中,高麗先後九次派遣使者至北元告喪、謝冊命、賀節日、賀郊祀、賀改元等,北元也曾十次遣使至高麗,或冊封,或詔告改元,或頒敕,或聯合高麗進攻明朝。
翁婿之情竟然在中斷十八年後恢復,恢復的如此緊密,而且是在老丈人已經式微的情況之下。不要說國與國,即使人與人之間,也可稱難得。
然而,嶺北大捷已經是北元所能達到的最後的輝煌,隨著昭宗和擴闊帖木兒的相繼去世,北元日益衰微。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北元遼東太尉納哈出降明,明朝為了鞏固邊防,在雙城設定鐵嶺衛。沒了北元為屏障,此時的高麗本應該再倒向明朝才是,可已經親政的前廢王仍不願放棄向北擴張的方針,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以重臣崔瑩為八道都統使、昌城府院君曹敏修為左軍都統使、東北面都元帥李成桂為右軍都統使, 率軍西犯遼東。可這一回,不但軍事能力出眾,而且也很有政治頭腦的李成桂不打算再為國王的利令智昏浪費麾下將士的性命,於是在陣前倒戈,率軍回到開京,廢黜前廢王,立其子王昌為王,是為後廢王,從此高麗王朝便名存實亡了。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後廢王被李成桂廢黜,高麗第二十代君主神宗七世孫王瑤被立為王,是為恭讓王。這位傀儡三年後讓位於李成桂,有著四百七十四年歷史的高麗王朝至此滅亡,而有五百一十八年歷史的李氏朝鮮王朝則浮出水面。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