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服裝作坊(第2/2 頁)
只是專門做裁剪的地方,旁邊有間收衣房和兩間庫房。
袁老闆見白滿川疑惑的樣子,解釋說:“中間的活,都是街坊鄉親拿回家中做的,做好以後拿過來,檢查合格以後才能入庫啦。”
“呵呵,”袁老闆介紹完,看著若有所思看過來,還對他比個讚的白滿川,會心的笑笑。
白滿川相信,袁老闆這個安排,肯定不是缺乏場地,而是因為,這個時候“七上八下”的爭論還高懸於頂……。
改開在現在看來,似乎理所應當,在當年用歷經坎坷都不夠形容。
81年,第一報二版,《一場關於承包魚塘的爭論》的調查報告,引發了一場驚濤駭浪般的爭論。
這篇文章講的是,79年一位農民承包魚塘掙了3100元,第二年他擴大了承包規模,活太多就花錢請人幫工,年底收入7250元,而當時一個農民一年務農毛收入最多不過1000元。
同類引發爭議的還有“傻子瓜子”、“太歲雞”等事件。與此對應的資料。
據統計,1979年底,全國批准開業的個體工商戶約10萬戶,兩年後的1981年,統計資料就變為101萬戶,翻了10倍。
這其中的“僱工問題”肯定是多有存在。
經過長時間的多番討論,暫時出了一個結果,“8個人以下就叫做請幫手,8個人以上就叫僱工,8人以下不算剝削。”這就是“七上八下”的由來。
不要說現在,在當時也有不少,對此嘲笑不滿的言論。
但是,如果你有心查閱當年的報刊,能看到當時上層言辭溫和的做了許多安撫情緒、調節爭端、擱置矛盾、緩解對立的工作。
再回首看時,有意無意已經不可考,“七上八下”提出,雖然沒有使爭論平息,可至少給處理來個當時能接受的說法。
這就是一種進步,是從零到一的理論突破。
由此而看,它緩和衝突,找到缺口的正面作用,是毋庸置疑。
此後幾年間,高層多次頻繁的吹風,以小步緩進的方式,穩重而堅定的推動著改開的程序,其中艱辛不勝列舉。
1987年釋出的“5號檔案”,最終去掉了對僱工數量的限制,時稱“16字方針”:“允許存在,加強管理,興利抑弊,逐步引導。”這十六個字,寫了6、7年。
“16字方針”為爭議頗久的僱工問題蓋棺定論,也為日後私營經濟的發展徹底掃清了障礙。
喜歡金手指學院請大家收藏:(www.630zww.com)金手指學院【630中文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