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第1/2 頁)
這是中蘇雙方就援朝問題首次達成的&ldo; 君子協議&rdo;。
《臺灣戰役實施綱要》遂被擱置。
新中國軍事工作的戰略重點, 被迫北移。
由於美國出兵朝鮮, 使朝鮮戰局變得複雜, 有可能出現難以預
測的惡化局面。從未雨綢繆的角度出發, 中央軍委決定加強東北
邊防力量。為此, 毛澤東委託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總理周恩來
於7 月7 日和7 月10 日, 在居仁堂兩次召開國防會議, 討論朝鮮局
勢和保衛國防問題。
這是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
第三章
侵朝霸臺
杜魯門先行不義
調兵遣將
毛澤東未雨綢繆
出席者有在京的軍委主要成員:
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
中央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司令員林
彪;
中央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
中央軍委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羅榮
桓。
軍隊有關方面負責人有: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兼空軍政治委員肖
華;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肖勁光;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劉亞樓;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楊立三;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李聚奎;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情報部部長李克農;
中國人民解放軍廣東軍區副政治委員賴傳珠;
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參謀長張經武;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軍區政治委員傅秋濤;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李濤;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政治委員滕代遠;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第三政治委員譚政;
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一副司令員萬毅;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特種兵副司令員蘇進;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副參謀長賀晉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第二參謀長趙爾陸。
軍委作戰局副局長張清化、雷英夫等也出席了會議。
這次會議的參加者們幾年後授銜時大都是肩上扛將
星的人物。
根據會議的討論, 中央軍委於7 月13 日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
防的決定》, 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 擔負保衛東北邊防和在必要時
援助朝鮮人民軍的任務, 並規定: 一旦入朝參戰, 則&ldo; 改穿志願軍服
裝, 使用志願軍旗幟&rdo;。
會議還決定: 任命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肖勁
光為副司令員, 肖華為副政治委員, 李聚奎為後勤司令員。調集4
個軍3 個炮兵師限7 月底前在安東、輯安、本溪完成集結。
為東北邊防軍準備的部隊是軍委的戰略預備隊, 即第四野戰
軍第十三兵團和已在東北的第四十二軍和三個炮兵師。當時新中
國剛剛成立, 還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國家應急動員體制, 第十三兵團
是全軍惟一的一支戰略機動部隊, 被配置於地處中原重地的河南。
之所以如此, 正是考慮該地區地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