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頁(第1/2 頁)
的賀電中, 駁斥了美國保衛臺灣會失去亞洲人支援的說法。
&ldo; 說這種話的人, 並不瞭解東方!&rdo;
自認為很瞭解東方人的麥克阿瑟用鄙棄的口氣如是說。
杜魯門聽到這句話, 氣得渾身發抖。
這時候, 他就有了讓這位五星上將下崗的念頭。
不過, 現在這念頭還只能是念頭, 也就想想而已。
還得找到這老傢伙更大的過失。
哈里?杜魯門打破腦袋也沒想到, 這老傢伙的過失, 竟使美利
堅合眾國軍隊付出了有史以來最大敗績的代價。
這實際上是杜魯門的過失。
毛澤東&ldo; 解放臺灣&rdo;的口號, 現在也變得&ldo;只能說說而已&rdo;。
朝鮮內戰的爆發, 杜魯門在朝鮮和臺灣海峽的介入, 使毛澤東
解放臺灣的計劃被迫擱置。
本來, 新中國此時的工作重心已經開始向經濟方面轉移, 特別
是1950 年5 月海南島解放後, 鑑於中國大陸上大的戰事已經結束,
中央軍委確定了全軍的復員計劃, 準備分兩期復員軍隊, 第一期復
員140 萬人, 第二期復員100 萬人, 兩期復員後, 軍隊將保持在300
萬人左右, 以減少軍費開支用於經濟建設。
軍事工作的戰略重點主要是在南線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上。
中央軍委責成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負責策劃起草了《臺
灣戰役實施綱要》, 進行進攻臺灣的準備工作, 並擔任臺灣戰役的
指揮員。
準備進攻臺灣的部隊是第三野戰軍, 計劃以第九兵團所屬的
第二十軍、第二十三軍、第二十六軍和第二十七軍共4 個軍為第一
梯隊, 爾後第三野戰軍部隊除擔任剿匪和地方警備外, 主力12 個
軍全部投入攻臺作戰。
在估計美軍是否參戰的問題上, 粟裕認為:
&ldo; 直接參戰在政策上、軍事上對美帝是不利的, 所以美帝只能
間接參戰, 如動員日本的&l;志願兵&r;去幫助蔣匪。&rdo;
粟裕認真研究計算策劃了一番, 也沒太把這個當回事兒。
八年抗戰大家比劃過較量過了, 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不
是抗戰前的國軍, 幾萬老日本鬼子即或真集合在蔣&ldo; 總統&rdo;的麾下,
也於解放臺灣的大局無礙, 就憑現在的家底, 完全可以打發他們。
第三章
侵朝霸臺
杜魯門先行不義
調兵遣將
毛澤東未雨綢繆
粟裕還計劃徵用東南沿海的全部機動船隻, 分兩批運送50 萬
大軍登陸臺灣。雖然當時在臺灣的國民黨軍隊也有50 萬人, 但根
據雙方當時的作戰意志和作戰能力的對比, 常勝將軍粟裕認為不
一定非要具有絕對優勢, 只要有相等數量的部隊登陸, 就完全有把
握在短期內不間斷地發展勝利, 掃清這些殘湯剩羹。
至於臺灣戰役中的海空掩護, 中央軍委也有所準備。
當時, 中央軍委一面加緊建設自己的空軍和海軍, 一面向蘇
聯尋求援助。毛澤東在訪蘇期間, 兩次與蘇方簽訂了海軍訂貨協
議, 將蘇聯對華3 億美元的貸款中的15 億美元用於購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