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第1/3 頁)
心。
杜魯門政府正是這樣做的。
美國政府一面支援國民黨政府壟斷對日受降權, 一面還派出6
萬多海軍陸戰隊在中國沿海登陸, 幫助把遠在中國西南的國民黨
軍隊運送到華東、華北和東北打內戰。雖然他們同時也在促成國
共之間的和談, 但那劃定的模式是削弱共產黨而加強國民黨。
1949 年夏天美國政府公佈的白皮書也承認, 美國政府當時甚至還
考慮過直接以武力進攻共產黨軍隊, 只是因為這一行動規模宏大,
美國公眾將無法接受, 加上其他諸如國際環境方面的原因, 才改取
在軍事和經濟上援助國民黨的方針。
不過當時雙方在冀東、膠東等地仍然發生過小規模的衝突。
比如1946 年7 月26 日在平津公路上的&ldo;安平事件&rdo;, 美陸戰第
一師就和八路軍冀東軍區部隊交過手, 美軍當時也沒占上風, 被擊
斃3 人, 傷12 人。
電影《停戰以後》就曾經再現過這個真實事件。
後來全面內戰爆發, 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一直對美軍可能的
介入保持高度的警惕, 特別是解放大軍揮師南下進入美國在華利
益比較集中的地區時更是如此‐‐‐中共中央在考慮南下作戰時,
就已經把&ldo;美國出兵佔領中國沿海若干城市和我們作戰這樣一種
可能性&rdo;計算在作戰計劃之內了。解放大軍橫渡長江後, 劉鄧的第
第二章
小人得志
李承晚槍炮北向
大軍逞威
金日成鋒鏑南指
二野戰軍一直在長江下游停留到9 月, 其主要目的就是準備抵禦
美國軍隊可能的干涉。
美國人當時還算明智, 沒敢動手, 還挺自覺地從青島撤了軍。
新中國建國前夕, 中美關係曾經有過一個發展的契機。
南京解放後, 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一直沒有返回美國, 而且
想方設法透過各種渠道與中共方面保持接觸, 探討發展關係的可
能‐‐‐這當然也不是司氏本人的個人意願, 而是奉杜魯門政府之
命的官方行為。
然而這個契機還是被杜魯門政府給錯過了。
杜魯門政府為根深蒂固的強權政策和觀念所驅使, 向中國共
產黨人提出了要干涉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條件, 而且要求新中國政
府繼續承擔國民黨政府的&ldo; 國際義務&rdo;‐‐‐說白了就是繼續維護美
國的在華特權和利益。
這當然沒戲‐‐‐雙方距離實在太遠。
這也是明擺著的, 新中國與舊中國涇渭分明之處, 就在於此。
這一切一切, 都註定了歷史會順理成章地演進這樣一個過程:
奉行強權政治熱衷於干涉別國內政的美利堅合眾國政府, 與代表
著中國革命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新中國, 必然會發生對抗與衝突, 而
且極有可能向遠東的國際政治舞臺逐漸擴充套件, 直至面對面地過招
較量, 甚至演出一場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的血肉大碰撞。
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
還是徐焰大校那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