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1/3 頁)
普通的木箱,都是上下開合,上面是蓋子,下面是箱身,而曾毅的這個箱子卻是左右開合,箱子先是從一側分開,180度展開之後,再繞著另外一側的豎軸合為一體,變成了一個小小的立櫃,就好像是我們翻開了一本書,然後把翻開的書豎著立在桌面上一般。
立櫃分為上中下三層,上面的一層,擺了十多個白瓷瓶,瓷瓶直接嵌入內凹式的底座,這樣就不會發生晃動;下面兩層都是抽屜,中間一層是四個小抽屜,下面是兩個大一號的抽屜。
這種箱子叫做行醫百寶箱,是古時醫生出診時隨身攜帶的物件。上面那層的白瓷瓶裡,一般裝的是外傷藥和一些起死回生的急救藥;中間的四個小抽屜,則是砭石、針灸、火罐等器材;下面的兩個大抽屜,一個裝筆墨紙硯,用來寫藥方,另外一個裝乾糧和醫書,以備不時之需,古時交通不便,有時候醫生出一次診,光路上就得好幾天。
隨著時代變遷,箱子裡裝的東西也在變化,到了現代,已經基本是看不到這種老舊的物件了,行醫百寶箱,也已經被西醫的出診箱給取代了。
曾毅拉開最下層的大抽屜,從裡面拿出兩本書來,一本是《黃帝內經》,內容和市面上的版本略有不同,裡面還有曾老爺子的批註,這本書可以說是學中醫的必備書籍;另外一本,沒有名字,也沒有封皮,裡面的內容都是手寫的,是曾老爺子行醫案例的彙編。
可能除了曾毅外,也沒有人能看懂這本書講了些什麼,裡面的內容全是用暗語寫的,記錄的是曾老爺子當年給一些開國元勛治病的事情,很多人的名字,至今都還常常在電視劇、電影裡聽到,如雷貫耳。
從這些記錄看,曾老爺子當年應該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ldo;御醫&rdo;,而且水平非常之高。可奇怪的是,曾毅從小都沒聽爺爺提起過這段事,這本書是爺爺臨終時交給他的,當時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交代。這些年曾毅翻了很多的資料,發現百年以來,就從來沒有過一位姓曾的&ldo;御醫&rdo;,這也成了他苦苦思索而不得解的一個問題。
不過書裡記錄的內容,曾毅確信是真的,所有的案例,都是有來處、有去處的,字裡行間,甚至還隱隱提到一些頂級家族內部的秘辛,有很多更是在後來發展軌跡中,得到了印證。
閒來無事的時候,曾毅總會拿出這本書看上一段,因為裡面的病案非常精彩,每看一遍,他都會有一些新的收穫;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想從中尋找線索,弄清楚爺爺有那麼高明的醫術,卻甘於在一個山腳下的小鎮上度過餘生。
&ldo;沒想到,我也要走上爺爺當年的路了!&rdo;
曾毅笑了笑,把書翻開,自己來榮城的時候,可沒有料到會是現在這麼一種情況,自己竟然成了南江省衛生廳的專家,距離御醫,也只是一步之遙。
第二天早上,曾毅出去找了個吃早飯的地方,等吃完回來,門口站著一個人,是中醫藥學會的汪主任。
&ldo;曾理事,你選的這個地方可真是不錯,距離衛生廳近的很吶!&rdo;汪主任看到曾毅,笑著迎上前,&ldo;診所的手續,我都幫你辦好了,給你送過來了。&rdo;
曾毅連忙道謝:&ldo;太麻煩汪主任了,你通知我一聲,我去你那裡取就是了,怎麼還勞煩你親自跑了一趟呢。&rdo;
&ldo;不麻煩,不麻煩!&rdo;汪主任把手續遞給曾毅,站在那裡搓了搓手,道:&ldo;要說麻煩,我現在怕是有一件事要麻煩曾理事呢。&rdo;
曾毅一抬手,&ldo;咱們進去說,進去說。&rdo;
進到屋子裡,曾毅給汪主任倒了杯水,笑道:&ldo;我這裡條件簡陋得很,招呼不周的地方,汪主任莫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