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八路軍節度使——第十二章:旌與節(4)(第1/4 頁)
然在韓微面前拍了胸脯,李文革卻沒有立刻便去遊說午剛碰了無數個釘子,讓他意識到這陳老頭固執之極,除非想個有效的辦法,否則僅憑自己的權勢壓服他是完全不可能的,自己又不能真個因為這些何種事情把他如何,因此細想之下,囑咐了陳哲一番,李文革反倒暫時把這件事情撂開了手。
其實大致的辦法他已經想好了,只不過這個辦法並不能立杆見影,需要軟刀子拉人慢慢來。
延州全境的九個縣已經貼出了佈告,宣佈了由忠武將軍李文革兼領延州節度留後的訊息。李文革堅持在佈告上使用“延州節度留後”而堅決反對使用“彰武軍節度留後”的正規名號,他這個舉動令州府的所有人等都明白,彰武軍作為一個軍鎮存在的歷史即將結束。
大批的軍官和節度幕府官員何去何從,成了一個極敏感的問題。這些日子一來,李彬的觀察使府內人頭往來絡繹不絕。原本很少往東城走動的幕府官僚們如今紛紛走起了李彬的門路,這些原先求庇於高家的官吏們自從四月以來便實際上徹底被架空,包括節度判官劉薰在內的大批文官以及包括張圖在內的十幾名武眼見面臨下崗危險,他們沒有膽子直接去登李文革的門,只好來求這個對李文革影響力最大的李彬了。
上門求官的人當中還包括了許多高門大族地族長,延州的整個政權體系面臨重新洗牌的局面。這是誰都心知肚明的事情,原先有官位的希望能夠保住自己的官位,原先沒有能夠將觸角伸進高允權幕府的門族則希望能夠借這個機會將自己的子弟送進幕府甚至軍中,也好為自己地家族提升一些地位。在這個新舊交替地時期,所有人都在幻想著要為自己或自己地家族從中撈取一杯羹。
李文革對這種情況冷眼旁觀不聞不問,他最近在忙著整編軍隊。秋季攻勢結束之後,李文革一回到延州,便將廂兵甲團已經完成了佇列訓練和基本格鬥技能訓練的兩個新兵營以及李護的衛戍營編入了延安團。分別編為前營、後營和中營。這樣延安團的編制基本上實現了滿員。五個營一個斥候大隊將近一千四百人的戰鬥兵員。在目前狀況下已經基本上能夠滿足延州的軍事防禦需要,即便沒有折家軍的支援和配合,李文革相信僅憑延安團也已經足以守穩延州。
八路軍地擴充度十分驚人,如今有大批經歷了實戰考驗的老兵資源,廂兵團每個月都能夠編練一到兩個新兵營的兵力。只是限於延州本地的資源,李文革還無法保證裝備的增長度跟上部隊的擴充度。三月份以後,有了折家支援的七百五十套步兵甲。延安團在盔甲方面基本做到了齊壯,作為制式武器的木槍則由廂兵甲團地兵工營統一製造,從年初到現在,木槍地產量一直在緩慢增長,由一開始每個月只能製造五十杆木槍到如今每個月能夠保證量產一百六十杆木槍,延安團的武器裝備基本得到了滿足,但是若是部隊繼續按照這種度擴充下去,目前的生產規模已經很難適應了。
前營後營地營隊指揮官和監軍軍官仍舊從原從老兵中選拔。凌普被任命為前營指揮。而魏遜原先的一個小弟李德柱這一次得了彩頭,由隊正直接被李文革任命為後營指揮。這個原始的軍官團隊是李文革藉以掌控軍隊的基礎,而從魏遜開始的監軍系統是保證部隊對自己忠誠度的第二道保險。因此李文革有意在部隊中逐步擴大魏遜的權力基礎——當然,這是在不影響部隊戰鬥力的前提下,任何一個營級指揮官的任命李文革都會徵求沈宸這個指揮使的意見,如果沈宸能夠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和反對意見,李文革是絕不會冒著降低部隊作戰素質的風險來強行任命一個軍事指揮能力較差的人來擔任營級主官的。
至於隊級軍官,李文革乾脆不再過問,只等沈宸和魏遜將人員確定下來,李文革將這些軍官一一招來慰勉一番便正式透過。
在這個沒有無線電等現代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