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朱棣獻策,道衍密謀(第2/3 頁)
,大明有幾十萬野戰部隊,輪不到這些天天種田的衛所兵。
夜色中,簷下的燈籠隨風輕輕搖曳。
道衍停下了手中轉動的念珠,問道:“今日獻策,可還順利?”
但無論如何,對於朱棣來說,擁有更大的權力,總歸是一件好事,他這個人,生來就不甘於平庸。
而均田制,則是大明目前從表面上看,如果想要改革,最適合參考和推行的田制。
但是隨著思考的深入,朱元璋卻總覺得,他好像接近了答案。
隨後,朱棣自魏國公府走出,看著“大功坊”牌坊,朱棣輕輕地搖了搖頭,上了馬車回到自己在京城的府邸。
聞言,道衍的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他笑了笑,聲音中透露出幾分欣慰:“如此甚好。殿下需早做打算,以備不時之需。”
翻遍史書,朱元璋很清楚,只有他活著的時候才有效。
朱元璋讚許地看了朱棣一眼,拍了拍他的肩膀,隨後說道:“天德如今病重,咱事情多,沒法每天來看他,你就代咱照看著,若有什麼急事,馬上來宮裡稟報.以後也是,伱岳父的擔子,你得肩負起來,知道嗎?”
至於太子朱標的上書,更是讓朱元璋哭笑不得。
“陰陽炁海之事,雖在世人眼中如夢幻泡影,但對於我等三教中人來說,卻並非無跡可尋.歷史上,總有一些人和事,根本無法用常理來揣度,據貧僧所知,如王莽等人物,便曾觸及這陰陽炁海,獲得過超越時代的物品或知識。”
密室中,道衍和尚已經靜候多時。
顯然,他的才能得到了父皇的認可,而接過岳父徐達的擔子,就意味著他將獲得對於整個北平乃至宣府的軍權.這跟別的塞王,可就不一樣了。
“那你的意思是像宋朝一樣,不抑兼併、放任自流?”
但是,這些真的有效嗎?
“父皇,我覺得王朝週期律在於人地矛盾,而人地矛盾,哪怕咱們有再大的能耐,也消弭不了,因為總會有人多地少的時候。”
群臣的上書,雖然洋洋灑灑,也都算言之有物,可終究跟朱元璋預期中想要的東西,不一樣。
朱元璋蹙了蹙眉,要是老四是這個想法,那他就得捱打了。
朱棣踏入密室,一陣風隨著進來,兩人的目光在搖曳著的燭光下交匯。
朱棣聽得心神一震,他緊緊盯著道衍,想要從這位高僧的眼中看出更多的端倪。
朱棣點了點頭,沉聲道:“父皇對我的提議頗為讚賞,甚至還暗示了未來北平軍權之事。”
三百年大限,就如同一個無形的枷鎖。
而且搞均田制的最大一個好處,就是能在這個時代,最大程度上杜絕人口膨脹對土地造成的壓力,因為理論上每個人的土地就這麼多,既餓不死,也搞不了土地兼併。 當然了,這只是理論上,實際上在封建社會土地兼併是不可能被制度所控制的,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均田制到了最後也會崩壞。
譬如均田制的最後一個版本,也就是唐朝,規定就是成年男子受永業田20畝,口分田80畝,官僚有職分田作為俸祿補充,官府有工廨田作為辦公費用,而田畝的所有權都歸朝廷。
每當他獨自一人時,那種來自心底的不安依舊會如錢塘大潮的潮水般滾滾湧來,讓他感到窒息。
朱棣警覺地看了因為徐達病重而心情很差的父皇一眼,隨後說道:“我只是覺得,既然父皇設立了衛所制,那麼對於咱們明軍來說,這跟古時候的屯田制沒什麼區別,所以對於民間百姓,按照如今人少地多的情形,朝廷要不要實行均田制?如此一來,多餘的土地掌握在朝廷手裡,朝廷可以慢慢分配。”
然而道衍卻只是微微一笑,雙手合十,不再多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