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第1/3 頁)
宋夏三大戰役,對西夏來說,雖然達到了掠奪鄰國財富,消滅異己 (如山遇惟亮等因反對入侵宋朝,被元昊用亂箭射死等),迫使宋朝承 認他所建立的大夏國家的目的,但總的來看仍然得不償失。這場戰爭不 但加重了西夏老百姓的負擔,破壞了他們的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嚴重 影響了西夏社會經濟的發展。&ldo;屢有點集,人多失業&rdo;1,&ldo;黃鼠食稼, 乾旱&rdo;2。反映戰爭破壞了農業的正常生產。&ldo;用兵以來,牛羊已悉賣契 丹&rdo;3。反映戰爭嚴重影響了西夏的畜牧業。榷場關閉,&ldo;互市不通&rdo;4。
反映戰爭中斷了宋夏手工業產品的交換和商業貿易。這些,同德明時期 社會經濟的發展,成了明顯的對照。德明加速了西夏社會經濟的發展, 而元昊在剛剛立國之初,在西夏人民需要休養生息之時,卻使西夏人民 捲入戰爭的漩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程序。5 五、宋夏戰爭的性質 關於北宋仁宗年間宋夏陝西之戰的性質,有的史學工作者認為它是 一場反抗宋朝民族壓迫的自衛戰爭。元昊是西夏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因 此,就其性質而言,是一場正義的戰爭。這個觀點對不對呢?我以為是 很成問題的。實際上這場戰爭,對西夏來說,其性質是非正義的。其理 由如次: 第一,這場戰爭對西夏來說,自始至終是一場掠奪成性的戰爭。史 稱: &ldo;賊來利在虜掠,人自為戰,故所向無前??。故賊不患不能 入也。既入漢地,分行鈔略,驅擄人畜,劫掠財貨??。&rdo;1 2 3《長編》卷143,慶曆三年九月丁丑。
1《長編》卷135,慶曆二年二月辛巳。
2 3 4《長編》卷138,慶曆二年十二月。
5參閱拙作:《試論北宋仁宗年間宋夏陝西之戰》,載《寧夏社會科學》1987年第4期。
1《宋史》卷292,《王堯臣傳》。
說明元昊發動對宋戰爭的目的,除了用武力迫使宋朝承認他所建立的西 夏國家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為了掠奪鄰人的財富和擴大 已經感覺不夠的領土。
第二,發生在陝西的三次大戰,每次都是元昊主動挑起的。他在經 過一番戰爭準備之後,總是先發制人,發動對宋軍的進攻,然後屠掠而 行。因此,元昊在這場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決不是什麼自衛者,而是入 侵者、掠奪者。
第三,宋人也認為曲在元昊。北宋著名的史學家蘇轍在評價這場戰 爭時指出: &ldo;昔仁祖之世,元昊叛命,連年入寇,邊臣失律,敗亡相繼, 然而四方士民裹糧奔命,唯恐在後,雖捐軀中野,不以為怨,兵民 競勸,邊守卒固,而&l;中國&r;(宋朝)徐亦自定,無土崩之勢;何 者?知曲在元昊,而用兵之禍,朝廷之所不得已也。頃自出師西討, 雖一勝一負,而計其所亡失,未若康定、寶元之多也。然而邊人憤 怒,天下諮嗟,土崩之憂,企足可待,何者?知曲在朝廷,非不已 之兵也&rdo;2。
蘇轍以時人對戰爭是否支援為標準,對比元昊時期的對宋戰爭與宋神宗 的五路伐夏,認為前者曲在元昊,後者曲在宋廷,可謂言之成理,持之 有據,當不失為中肯之論。
六、宋夏和約的締結 元昊在對宋戰爭中,雖然屢戰屢勝,但由於西夏是小國寡民,人力、 物力有限,連年的戰爭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災難。史稱: &ldo;死亡創痍者相半,人困於點集,財力不給,國中為&l;十不如&r; 之謠以怨之&rdo;1。
在此情況下,為了鞏固新建的封建政權,不如乘戰勝之威,以勝利者的 姿態,向富裕的宋朝提出締結和約,透過談判,從中撈到經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