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3章 沈周手卷(第2/3 頁)
一堆稻草,“夏天不能住,雨水太大,容易漏水。”
溫洪的地下居所其實並不大,陳陽等人進來後,屋裡瞬間顯得擁擠不堪。空氣流通不暢,瀰漫著一股潮溼的黴味,讓人感到有些呼吸困難。
楚老闆皺起眉頭,環視四周,忍不住抱怨道:“我說,我們要去藏物件的地方,你帶我們來你住的地方幹啥?這不明擺著浪費時間嗎?”
“再說了,你這地方怎麼通風的,我們這麼多人不得憋死呀!”
溫洪咧嘴一笑,故作神秘地說道:“誰跟你們說,這裡就沒有好東西了?等著瞧吧!”
他轉身走到炕頭,開啟一個暗格,從裡面取出一個古樸的木盒,輕輕地放在炕桌上。
“陳老闆,您給掌掌眼?”
陳陽微微一笑,眼神中充滿了期待,“行啊,我倒要看看是什麼寶貝。”
他伸手開啟木盒,只見裡面靜靜地躺著一個卷軸,用絲綢包裹著,將絲綢去掉,裡面是一幅古畫。
“居然是幅字畫!”陳陽驚歎一聲,小心翼翼地取出卷軸。他抬頭看了一眼溫洪,眼神中充滿了疑問。溫洪只是神秘地笑了笑,沒有說話。
眾人圍攏過來,屏住呼吸,期待著字畫的展開。陳陽緩緩地將字畫在炕上鋪開,一幅精美的山水畫卷映入眼簾。
這幅水墨紙本,高約31厘米,卻綿延1089厘米,宛如一幅展開的山水長卷,其上暈染著歲月的痕跡,依稀可見些許水漬,彷彿在訴說著它經歷的滄桑故事。
畫卷的開端,一條蜿蜒曲折的石階小徑,盤旋于山巒水湄之間,引人步入這如詩如畫的景象。小徑逐漸深入,引領著觀者的視線,穿過起伏的丘陵,步入幽深的峽谷。畫面由江南秀麗的山水起筆,層巒疊嶂,茂林修竹,掩映著幾處孤村野店,炊煙裊裊,透露出寧靜祥和的氣息。繼而,視野豁然開朗,一條浩瀚的大江,波光粼粼,遠接天際,氣勢磅礴。兩岸危崖峭壁,直插雲霄,險峰絕壑,令人歎為觀止。沈周 送吳文定行圖並題卷 手卷 這幅畫卷的精妙之處在於,無論山巒如何高聳,森林如何茂密,水域如何遙遠,僻靜之處,總能找到一條通往外界的路徑。它們或寬闊如人工開鑿的運河,或險峻如依山而建的棧道,或曲折如蜿蜒的橋樑,它們時隱時現,曲徑通幽,與周圍的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充滿生機的畫面。
在深山密林之中,清泉汩汩流淌,滋養著茂盛的樹木。山間點綴著幾處雅緻的山莊和寺院,茅草亭掩映其中,是撫琴休憩的絕佳場所。江面上,舟楫往來,人們可以乘船渡江,欣賞兩岸的景色。
整幅畫卷構圖精巧,立意高遠,飽含著畫家對知己好友的深情厚誼。迢迢千里的山水之間,險峻的山峰和湍急的河流,都被描繪成充滿生機和神奇的景象,表達了畫家美好的祝願。
畫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景,無論是巍峨的巨巖,高聳的山峰,還是穿梭於江面的小舟,以及行走在棧橋上的旅人,都被刻畫得細緻入微,一絲不苟。同時,整幅畫卷又充滿了活力和灑脫,筆觸沉穩而秀麗,墨色潤澤而純淨,展現出畫家高超的技藝和深厚的功底。
畫卷的末尾,除了王世貞洋洋灑灑近千言的詩跋外,還有張九一、程應魁、周天球、王頊齡、王芑孫、陳介祺等十三位明清名家的題跋,更增添了這幅畫卷的價值和意義。這幅畫作在明中期曾被王世貞珍藏,後來在萬曆年間歸首輔常熟嚴訥所有,崇禎年間又落入袁樞之手,流傳至今,可謂是一件珍貴的藝術瑰寶。
“我的乖乖!沈周的《送吳文定行圖》手卷?”趙川周猛地從炕上彈了起來,由於過於激動,他那龐大的身軀幾乎佔據了整個炕面,一不小心,肥厚的肩膀狠狠地撞在陳陽身上。
陳陽猝不及防,差點被這股巨大的力量掀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