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4/5 頁)
攻之大戰略。此後匈奴於兩翼皆大受漢軍之威脅。]�
[元朔二年衛青奪取河南地後,漢武帝曾頒詔嘉獎,道:“今車騎將軍事,度西河,至高闕……已封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奚舊塞,絕梓嶺,梁北河。”�
《史記·匈奴列傳正義》引《地理志》雲:“臨戎縣北有連山,險於長城。其山中斷,兩峰俱峻,土俗名為高闕也。”漢臨戎縣在今日內蒙古磴口市北,其北的“連山”非狼山莫屬。漢代“土俗”稱狼山“中斷”處的要塞為高闕,說明高闕地名在河套一帶行用已憤憤
久,不是史家新造。《水經·河水注》說今狼山口“兩岸雙闕峨然雲舉,望若闕焉,即狀表目,故有高闕之名也。”漢代至北魏河套一帶的居民一向稱狼山中斷處的要塞為高闕,正是高闕在狼山的強證。�
高闕是一處軍事要塞,《史記》所述與高闕有關的戰事,反映出它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高闕與河南地區關係十分密切。趙武靈王古領高闕前後,大約河南地已歸入趙國版圖;戰國末年趙國失去高闕,河南地也同時喪失,所以秦統一後有連取高闕、河南地之舉。奏末河南地再度為匈奴佔據,直到漢武帝元二年才重新收復,而收復河南地的關鍵仍是高闕的奪取。司馬遷把古據高闕當作趙武靈王、秦始皇、漢武帝功極盛的標誌大書特書,字裡行間實寓有高闕得則河南地安的含義。戰國秦漢時“河南地”的中心區域在河套一帶。]�
夏,募民十萬口徙朔方。又徙郡國豪傑及訾三百萬以上於茂陵。�
[從主父偃議:“茂陵初立,天下豪傑兼併之家,亂眾民,皆可徙茂陵。內災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武帝時選強豪大姓不得族居。(《後漢書》鄭弘列傳注引《謝承書》)]�
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25)
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連載: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關東大俠郭解亦在徙中。郭解拒命,乃族郭解。王太后為郭解請託,武帝從公孫弘議峻拒之。�
[元朔二年(前127年),大俠郭解被捕獲。偵訊表明,其親手殺人案皆發生於朝廷頒佈大赦令前。而在大赦令頒佈後他的黨羽犯下的殺人案,他則一概不知。按律郭解應無罪釋放。在朝廷議決這一案件時,公孫弘卻主張族滅郭解一家。理由是:“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
睚眥殺人,解不知,此罪甚於解知殺之。當大逆無道。”�
漢武帝採納了公孫弘的建議,族滅了郭解一家。遊俠是春秋戰國以來社會上引人注目的群體,他們以武犯禁,無視國家法規。�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借班固、荀悅之口肯定公孫弘建議族誅大俠郭解。王夫之則說:“公孫弘請誅郭解,而遊俠之害不滋於天下,偉矣哉!”�
司馬談以故交,安置郭解遺族於夏陽(韓)。]�
秋,燕王定國有罪,自殺。國除。�
出主父偃為齊相。主父偃跋扈貪賂,收諸侯金。�
誅主父偃,族其家。�
[“主父偃方貴幸朝,賓客以千數,及其族死,無一人收者。惟孔車收葬之。武帝聞之,以為孔車長者也。]��
元朔三年(B126,乙卯),31歲。�
冬,匈奴軍臣單于死,其弟左谷蠡王(谷蠡,即骨嘟,疙瘩)伊稚斜自立為單于,攻破軍臣單于太子於單。於單降漢,封為涉侯。�
三月,詔大赦天下。�
王太后薨。�
以公孫弘為御史大夫。初設內外朝。遂以衛青主內朝,公孫弘主外朝。�
[“漢至武帝以後,柄歸中朝,政去兩府。所謂中朝者,大司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