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2/5 頁)
五原出長城,北登單于臺,率十八萬騎,北巡至朔方,臨北河,以威匈奴。�
匈奴王庭迫於漢軍攻勢,遠遷大漠以北。�
遣使告諭匈奴單于臣服。�
[派使臣告單于:“南越王頭已懸於漢北闕。單于能戰即前與漢戰,天子自將待也。不能即南面而臣。何徙遠亡走,匿於幕北苦寒無水草之地,毋為也!]�
[何按:匈奴之患至元封王庭北遷,已告解除。武帝對匈之戰爭,至此後而乃由防禦轉為開拓,即“開邊”,佔領土地,執行商業,以求搜求遠方異品奇貨。衛太子(包括衛青)不贊成之,要求轉變路線。]�
春正月,東巡海上,令數千人入海求蓬萊仙人。�
上以卜式不司文章,貶為太子太傅,以倪寬為御史大夫。�
漢兵入東越境。東越人殺東越王餘善降漢。�
遷其民入居於江淮間。�
夏4月,封禪泰山。大赦天下。�
[元封是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年號,它是以舉行封禪典禮而得名的。封禪典禮盛大隆重,時人非常重視。]�
復東巡海上,至碣石。自遼西曆北邊至九原,歸於甘泉。�
《後漢書·郊祀志》:“初,孝武帝欲求神仙,以扶方者言黃帝由封禪而後仙,於是欲封禪。元封元年,上以方士言作封禪器以示諸儒,多言不合古。於是置諸儒不用。三月,上車上泰山,乃上石立之泰山顛,遂東巡海上,求仙人,無所見而還。四月,封泰山。”�
[何按:武帝尊儒而斥黃老。黃老之學退出政治,而其中言天道者乃與方術修仙煉丹之學(鄒衍之學)相融合,尤盛於東武帝中年後多病,為長壽求仙而進用方術之士,遂亦大受其惑。武帝之後,方仙道術之學傳習於民間,至漢末而興起為天道教及天師道教。此即道教之起源。]�
[元封元年,武帝始建漢家之封,而司馬談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遂發憤死。將死,執其子遷之手而泣曰:“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不得從行,是命也!]�
司馬談死於本年。�
5月,以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大農丞,儘管天下鹽鐵。於郡國設均輸機構,設均輸鹽鐵官,主鹽鐵專司,置平準於京師,督天下運輸,貨物統購統銷,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穩定物價。罷告緡法。�
[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大農,盡(管)天下鹽鐵。弘羊以諸官各自市相爭,物以故騰躍,而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僦費,乃請置大農部丞數十人,分部主郡國,各往往置均輸鹽鐵官,令遠方各以其物如異時商賈所轉販者為賦,而相灌輸。置平準於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召員官治車諸器,皆仰給大農。大農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亡(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躍。故仰天下之物,名曰“平準”。天子以為然而許之。於是天子北至朔方,東封泰山,巡海上,旁(傍)北邊以歸。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匹,錢金以鉅萬計,皆取足大農。�
弘羊又請令民得入粟補吏,及罪以贖。令民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復終身,不復告緡。它郡各輸急處,而諸農各致粟,山東漕溢歲六百萬石。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餘谷,諸均輸帛五百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於是弘羊賜爵左庶長,黃金者再百焉。�
是歲小旱,上令百官求雨。卜式言曰:“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販物求利。亨(烹)弘羊,天乃雨。”久之,武帝疾病,拜弘羊為御史大夫。�
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35)
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連載: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武帝后)昭帝即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