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第1/3 頁)
如果要迅速彌補幾十年來棄置不顧的印度的軍事部門,顯然只有美國才有力量拿得出提供印度所需要的大規模援助。但是也許是為了使得印度轉向華盛頓的變化不致過分顯眼,印度政府普遍呼籲軍事援助,而且強調說印度不但向美國、而且也向蘇聯提出了要求。印度的要求是馬上供應軍事裝備,付款條件應是非常優厚,或只付名義的代價。英國把最初的幾筆援助乾脆算作捐贈;美國把償付條件留待以後再議。法國等其他國家則認為沒有理由放棄慣常的商業規定,結果在新德里引起了相當大的反感。在那危機的時刻,印度甚至還向以色列求援。印度過去由於擔心失掉阿拉伯國家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對它的支援,一直拒絕同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這時新德里詢問以色列,他們同意提供的武器是否可以由不掛以色列國旗的船隻運載‐‐這樣印度就可以獲得以色列的援助而不致於招致阿拉伯國家的不快。但是據說本&iddot;古裡安(ben
gurion)的答覆是,&ldo;不讓掛旗,就不給武器&rdo;,結果還是用一條以色列的船滿載重迫擊炮運抵孟買。
當美國武器正在離新德里幾英里遠的地方卸下來時,印度議員們就再也不能指責政府由於堅持不結盟政策而損害本國的安全了。相反地,有些議員還舉出了使英國在一九四o年以後得以支援下去繼續作戰的租借法案作為印度接受外援的先例。一名&ldo;獨立的&rdo;議員提議,印度應向西方指出它正為民主制度打一場世界大戰;他並且重複邱吉爾的名言:&ldo;給我們傢伙,我們就能完成任務。&rdo;尼赫魯堅持說,因為軍火供應是&ldo;無條件的也是不附加任何要求的&rdo;,所以決不影響印度的不結盟地位。軍火供應確實影響了印度外交政策的獨立性,這一點他不久就看到了,英國和美國果然利用它們的軍火供應‐‐並隱約以斷絕供應相威脅‐‐迫使尼赫魯和巴基斯坦就克什米爾問題重新舉行談判。
經過了六天辯論,共有一百六十五名議員發言,反對派議員加上幾名隨聲附和的國大黨議員,仍然對印度政府的政策提出了籠統的批評。儘管由於新德里的解釋和說服工作已促成較多的國家譴責中國,
[
註:十一月七日據新德里計算,共有三十九國支援印度,即衣索比亞、厄瓜多、瓜地馬拉、約旦、盧森堡、墨西哥、多明尼加共和國、美國、英國、玻利維亞、尼加拉瓜、法國、錫蘭、賽普勒斯、紐西蘭、澳大利亞、特立尼達、西德、荷蘭、瑞士、委內瑞拉、哥斯大黎加、伊朗、挪威、智利、海地、日本、希臘、利比亞、剛果(利)、烏幹達、巴拿馬、加拿大、菲律賓、冰島、奈及利亞、阿根廷、義大利、馬來亞。一名印度漫畫作者畫了一些官員一面匆忙地檢視地球儀和地圖,一面說:&ldo;我們最近沒有聽說過還有哪一個國家支援我們。&rdo;
]
但是人們仍然強烈地感到印度被人家拆了臺。自由黨黨魁問道:&ldo;我們在世界政治的各方面曾經為這麼多的國家幹了那末多的事&rdo;,而它們對印度卻不同情、不支援,&ldo;這究竟是怎麼回事&rdo;?印度對不結盟世界和亞非國家表示憤恨,感到這些國家沒有報答印度過去對它們的慷慨協助;另一方面又掀起了一陣對美國和大英國協滿腔熱情的浪潮。《印度斯坦時報》描寫說:&ldo;這是一種偉大的國際夥伴情誼,對其中一個成員國的安全與自由突然激發出責任感。&rdo;在要求對基本的外交政策態度作重新考慮的一片混亂聲中,新德里甚至改變了它對福摩薩國民黨政府的態度。一家報刊評論說:&ldo;印度應該策劃對中國開闢第二個戰場,…&h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