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頁(第1/2 頁)
「單看啤酒生產線,一啤比咱們廠的規模還要大一些,袁廠長有顧慮也情有可原。」戴譽勸道。
「除了一啤,跟別的廠更沒什麼可比性,難道這競賽還真搞不起來了?」許廠長背著手在前面噌噌地走,回頭對戴譽說,「你再跟我說說京津是怎麼搞同類產品競賽的?」
將競賽模式大致說了一遍,戴譽分析:「我覺得人家那邊組織這個活動,重點不在競賽上,而在學習先進經驗,提高產品質量方面。其實,一啤是老牌啤酒廠,在管理經驗和技術層面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比如供應給機械廠和市裡各大飯店的生啤,有不少顧客反映,我們廠的啤酒沒有一啤的勁兒大。」
許廠長點頭:「咱們廠生啤的二氧化碳含量確實沒有一啤的含量高,不夠爽口。棒啤雖然好很多,但是行家也是能品出不足的。」
眾口難調,有人喜歡喝氣足的,有人喜歡口感溫和一些的。所以他們也沒怎麼費心改良工藝,所有產品的口感都比較溫和。這一點就沒有綠島和一啤多樣化。
「如果能借著這個競賽的名義,增強兩個廠的交流學習,也是個不錯的機會……」
戴譽知道自己說出的這番話其實不怎麼討喜。
各個廠都有自己的絕活,有些保密技術甚至只有一兩個人知道,領導們未必會同意將廠裡的技術對其他廠公開。
這些年政府組織的參觀學習考察團不在少數,但是大多隻能學到管理經驗,真正的核心技術是帶不走的。
不過,他們也不是白拿人家的技術,可以互相交換。
技術上的問題,本就需要多交流學習,大家都敝帚自珍,還怎麼進步嘛。
許廠長聽了他的話以後不置可否,悶著頭自己思索去了。
下午的會議還沒開始,戴譽在外面怪冷的,許廠長讓他先進有鐵爐子的會議室呆著。
會議室裡已經回來了不少人,一啤的袁廠長也帶著秘書在第一排坐著。
眼見許廠長做到了自己身旁,袁廠長戒備地說:「我可不跟你參加那個什麼競賽,你就別勸了!」
許廠長搖頭,湊過去在他耳邊嘀咕了半晌。
然後直起身,嚴肅道:「無論競賽結果是什麼,都可以在明年的第一季度進行交流。企業管理經驗隨便學,但是得提前約定好,至少要交換一項對方需要的技術。」
袁廠長藏在氈帽下的眼裡閃過精光。
他們廠確實是有幾十年歷史的大廠,但是相對的,在技術方面也稍顯落後。過去他們還能與蘇聯那邊的酒廠交流學習,不過中蘇關係緊張以後,這條路子就斷了。
而二啤廠是新建的廠,他們建廠時請來的釀酒工程師是帶著當時蘇聯最先進的釀酒技術過來的。
其中有一項讓袁廠長十分眼饞的技術,就是他們能讓啤酒有超長保質期!
他們廠生產的啤酒最長只能儲存九天,而二啤的啤酒保質期可以長達十九天!
如果能把這項技術交換過來,那麼別說兩百張酒票,就是白送他們兩千張酒票也是值得的!
「你想與我們廠交換哪項技術?」袁廠長問。
「你也知道,我不是搞技術出身的,具體需要交換哪一項,我得回去跟工程師商量。不過,必須保證按照業務對口去現場跟班操作和研究,保證包教包會。」許廠長強調。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二人都心知肚明,生產競賽已經是順帶的了,怎麼從對方那裡交換到自己最需要的技術才是關鍵!
兩個廠長又打了一會兒機鋒,都很有興趣,又都有點不太相信對方能把最好的技術拿出來。
戴譽在旁邊小聲建議:「如果都有意向,不如就簽個競賽協議書吧。白紙黑字的寫下來,大家都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