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第2/2 頁)
令了,而在這裡現世利益的影響增強了真理的力量。他們選舉出馬爾庫斯作為他們的主教,他是一個非猶太民族的高階教士,而且非常可能出生於義大利或某個拉丁省。在他的勸導之下,這個教區的絕大部分人都放棄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他們一直奉行的摩西戒律。透過這樣自願犧牲掉舊日的習慣和成見,他們才買得了自由進入哈德良殖民地的權利,並更為牢固地和正統基督教會團結起來。
當錫昂山重新恢復了耶路撤冷教堂的名聲和榮譽的時候,創立異端邪說和製造分裂的罪名便被加在剩餘的一小部分拒絕追隨拉丁主教的不知名的拿撒勒人身上。他們依然儲存著在佩拉的舊日的住地,逐步向大馬士革附近一帶的村莊擴充套件,並在敘利亞的現在名叫阿勒頗,當時被稱為貝羅依的城市中,組建了一個影響不大的教會。拿撤勒人這個稱呼用在那些信仰基督的猶太人身上,被認為未免過於尊貴,因而很快,因為他們被認為智力低下、處境貧困,而獲得伊比奧尼派這個輕蔑的稱呼。在耶路撒冷教堂重新恢復數年以後,一個衷心承認耶穌為救世主,但仍繼續奉行摩西戒律的人,是否也有得救的希望,卻成為一個可疑的引起爭議的問題了。殉道者查士丁由於天性仁厚,對這個問題作了肯定回答;雖然他講這話時十分猶豫,但他仍然決定為這種不完全的基督徒著想,表示如果他們只是自己實行摩西的各種儀式,但並不認為它普遍運用或需要而加以推廣,則仍可得救。然而當有人追問賈斯丁教會的態度如何的時候,他承認在正統基督教徒中,有很多人不但把那些猶太弟兄排除在得救的希望之外,而且在一般的朋友交往、互相宴請和社交生活中,也拒絕與他們接觸。憑常理也可以想到,更為激烈的意見必會壓倒一些較溫和的看法;因此在摩西的信徒與基督的信徒之間,始終存在著一條使兩派分離的鴻溝。不幸的伊比奧尼派被一種宗教視為叛教者加以拒絕,而另一個宗教又認為他們是異端分子而加以排斥,這便使他們看到,他們非採取一個更為明確的立場不可了;因而,雖然遲至公元4世紀時還可以找到這一逐漸消亡的教派的一些殘跡,但它實際已在不知不覺中消融在基督教教會或猶太人的教會之中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