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未來未知的逃荒之路(第2/3 頁)
從林蒹葭的曾曾祖父起就開始不愛仕途,考中秀才之後就做私塾先生,致力於教書育人,於生計上並沒有建樹,人口越來越多,坐吃山空,到了林蒹葭姐弟這輩,也就只剩個富裕。索性一大家子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也算和和美美。
誰曾想,松原郡大旱三年,田裡顆粒無收,不下雨,野菜都沒有了,人們吃了草根樹皮等等一切可以充飢的東西。狗剩奶奶把她枕頭裡的穀子都拆出來吃,枕了幾十年了,每一粒穀子都晶瑩剔透,散發著難以下嚥的頭油味,可是狗剩還是眼巴巴的等著蒸熟了,吃了下去。
大壯家家境殷實,原來是有牲口種地的,奈何幾個大小夥子太能吃,沒辦法,牲口也拉到集市上換了五十斤糙米。
把牲口套到車上的挽具是用牛皮做的,拆下來放到鍋裡煮。牛皮條多年在牲口身上摩擦,屎尿浸泡,掀開鍋時的味道,不能言說。但是大壯哥幾個都餓得打晃了,哪還聞得見味道,只要能吃進肚子就行,飢餓打敗了一切。
大榆樹村之所以被叫大榆樹村,是因為村口有一棵三四百年的大榆樹,枝繁葉茂,村長在樹下開會,宣佈各種稅收徭役,孩子們在樹下乘涼玩耍,長舌婦們在樹下拉扯閒話,東家長西家短。可是一夜之間,樹皮被剝了個乾乾淨淨,樹葉也被擼光了,樹幹風乾後也被砍走燒火。
榆樹皮可是個好東西,曬乾了磨成粉摻雜在穀糠裡,原本成不了糰子的穀糠,就能蒸成窩頭了,吃起來也不那麼剌嗓子。
老榆樹消失後,更大的災難降就要臨到老榆樹村,臨近的遊牧民族韃靼,從邊境打進了大楚,燒殺掠搶,無惡不作。
林蒹葭的祖父林秀才肩不能擔,手不能提,可他娶的妻子卻是家裡地裡一把手,這要得益於秀才的老孃,那是個有大智慧的女子,她充分了解自己的兒子,林家家風清正,小吏家的女兒,地主家的嬌小姐,都來議親,可她偏偏力排眾議,給兒子娶了一個開鏢局的人家的女兒。
林蒹葭的祖母從小和父親兄弟們走南闖北,見識自不必提,還有一身的功夫,所以林老爺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聖賢書,林老太太也上上下下里裡外外,把日子過得有條不紊。
也多虧了這林老太太,年少時走州過縣,旱災雨災蟲災,大大小小的都經歷過幾次,第一年最初乾旱少雨,她就預感會有大災,最大限度的調動能用的銀錢,囤糧,米麵囤的少,穀子,黍子,高粱,等等便宜的粗糧,囤得多,還讓自己孃家也幫忙買了些糧食存著。
所以,雖然三年田地沒有收成,林秀才家粗糧餅子粗糧飯,也還能裹腹。
可是,前面還有更大的災難在等著這些飢腸轆轆的可憐人。
三年無雨,邊境外虎視眈眈的韃靼,草原乾枯,牛羊死了大半。他們沒有吃的,那就只有來大楚搶。
韃靼一來,燒殺搶掠,生靈塗炭,屍橫遍野,千里荒村。林老太太孃家兄弟也捎來訊息說,能逃趕緊逃吧,往南逃,快點逃,可能還有活路。
這個年代出門豈是說說就能上路的,在村裡報備,去縣裡開路引。
村裡也是人心浮動。
有要一起走的,說樹挪死人挪活,走出去走到有雨的地方,沒糧食,也能有野菜。逃荒受點苦累,好歹能躲開韃靼。
有說落葉歸根,故土難離,這雨也不能一直不下,或許明天就有雨了,到時候野菜長出來,再種點生長期短的莊稼,說不定就捱過去了。至於韃靼,不是還沒來嗎?大楚這麼大的地盤,韃靼能有多少人,還能都殺遍了嗎?有可能他們就到不了這裡呢?
沸沸揚揚的商議了兩天,村長帶著十幾戶村民,共一百多人,決定南下逃荒,一應手續也已齊備,準備收再拾一兩天就上路。
就在這天夜裡,林老太太的孃家兄弟,讓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