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灤州之殤(第1/2 頁)
原本皇太極計劃中的冊封太子,無奈下,改成了冊封親王。大臣們見皇帝讓步了,也就借坡下驢,沒有人再出來反對,朝堂上一場危機結束了。
但皇太極心時怎麼可能服輸,雖然做出讓步,但心裡卻還有氣,轉頭就把怨氣撒向了大明的關防線。
所謂的關寧防線,是指明朝在退入山海關後,在山海關和北京之間修建的軍事重鎮,做為做拱衛北京,防範清軍的最後一道防線,就是現在的唐山秦皇島一帶的欒州,遷安,遷西,遵化四處。
藉著明軍由關內調走數萬邊軍的理由,皇太極要在入冬前攻打明軍的關內防線,想看看這條防線的實力。同時把反對冊封的宗室和將領合理的派了出去。
自從上次錦州軍糧事件,多爾袞和鐸被皇太極罷了兩人的官爵,在家裡閒了很久的多爾袞、多鐸聽說又要打仗,主動上書要帶兵去前線,好戴罪立功。
皇太極大筆一揮,全都同意。兵分兩路,
一路肅親王豪格帶領滿人騎兵,漢軍步卒各一萬人,合計兩萬人。秘密向遼東朝陽城出發,打算過凌源後進入燕山,再從大山經平泉,從青山關出擊,到達關內平原,先打遷西,後戰遵化。
多爾袞和多鐸帶領另一路,他倆帶著兩旗滿軍,加上漢軍旗兩萬人,合計三萬五千人過建昌,繞到燕山祖山一帶,走小路從天馬關進入關內,直取遷安,再打欒洲。
兩路大軍所過之地,都屬於燕山山脈,燕山山脈並不是很險峻,路程也不太長,但對於騎兵來說,也是十分艱難,立功心切的多爾袞,為趕時間直接讓騎兵下馬,改做步軍行進。
原本關內四鎮合計有五 萬人馬,加上三萬吳三桂的騎兵,這樣可以與四鎮遙相呼應,互為依靠,就算是清軍來打,也不會容易得手,但因為有大山阻擋,不利於騎 兵運動,所以大多數關內明軍都不相信清軍會越過燕山,所以防備上多有鬆懈。
自從遼東戰場大敗以後,明軍主力盡數被滅,導致很多明軍官兵對清軍有一種心理上的懼怕,很多情況下是仗還沒打,就想著怎麼逃跑。
這時管理關寧一線的是關寧總督劉策,他指揮所在薊州,也就是現在北京郊區密雲一帶,本來這樣做是防止清軍偷襲,把指揮所端了,但出也出現了另一個問題,指揮官在密雲,大軍在唐山,聯絡不便。
多爾袞和多鐸大軍出現在平坦的關寧平原時,立刻開始進軍遷安,數萬兵馬不到一天 就來到遷安城下。
遷安守軍毫無防備,被清軍用一上午就攻上城牆,開啟城門,數萬清軍衝進城裡,原本沒帶多少軍糧,在遷安城裡明軍的屯糧處,得到了大量補充。
一天後,走在後面的大批清軍戰馬也來到城外,多爾袞留下多鐸守城,自己帶著一萬騎兵,一萬步兵,奔向最重要的軍鎮灤州。
灤州本來已經得到了清軍入關的訊息。但灤州守將龍世傑認為,遷安至少可以抵擋三五天,他便讓人去薊州報告總督劉策,另一方面,通告城外的百姓馬上進城,躲避清軍,龍世傑本是好心,但百姓得知後,引起的了恐慌,城外的百姓收拾家當裝上馬車、驢車進城,進城的人太多,擁堵在城門口。
當多爾袞騎兵到達城下時,看到了奇異的景象,進城的隊伍從城門到城外外一里多遠。
多爾袞對身後的滿人大笑道:
“這就是漢人,這個時候不去逃命,還惦記著那點金銀,隨我殺入城中”。
萬馬齊動,如一股洪流,奔湧而來,身形魁梧的多爾袞身先士卒,大呼一聲
“殺”
直接殺向城門處,城外的百姓看到大批的騎兵,先是一愣,以為是大明的官軍,隨後才看到是清軍。
一邊大呼韃子,一邊拼命向城門處衝去,想衝到城裡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