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第1/2 頁)
彭朗記下太太選定的幾片區域。這些年,他一直開專車,對絳城的道路和路邊建築瞭如指掌,季長善劃好的心儀範圍,挨著各大知名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彭朗並非不知。
他沉默片刻,寧願相信太太是出於投資升值的戰略眼光,才對學區房。他沒有提出反對意見,兩個人約好等彭朗回國,一起看房,一起商討到底買哪所房子合適。
結束通話電話,彭朗回臥室看了會兒畫冊,一頁一頁紙張翻過,在莫里索的《搖籃》那一頁多停頓了幾秒鐘。
畫面左側坐著個年輕女人,她穿黑衣,垂眼望著右邊的搖籃。搖籃掛白紗,小嬰兒睡在裡面,面龐白嫩,安靜得像天使。
奧賽博物館做莫里索特展時,彭朗和石漸青一同到巴黎看過原畫。
展廳內有些晦暗,他母親站在畫前,幾縷白光浮在臉上,她眼睛不太眨動,靜靜地看畫,看了很久,沒做什麼評論,又去看下一幅。
石漸青收藏幾幅莫里索的畫,內容多為母親與孩子。她也鍾意卡薩特的母嬰系列,不過只看前期印象派畫風的作品。這位女畫家後來深受浮世繪影響,線條和色彩趨於版畫,石漸青由此感慨這是天才的墮落。
彭朗尊重母親的取向,若是在拍賣行看見符合她心意的母嬰油畫,會先買下來,等逢年過節或者石漸青的生日,再當做禮物送給她。
石漸青一幅一幅收下,標準化微笑刻在嘴角,每次都跟兒子客客氣氣道謝。彭朗也沒什麼特別想說的,就一遍一遍回覆:「您喜歡就好。」
這些記憶莫名在眼前回放,彭朗的眼睛盯著畫冊,紙上的《搖籃》和實物在質感和色彩上有一定差異,不細看也發現不了。
他慢慢翻到下一頁,陽臺落地門逐漸斜入暮色。這地方的房子多為東西朝向,彭朗的房間向西開窗,落日鬱鬱然。
他的眼皮開始打架,整個人陷入大床不知道睡了多久,半夜醒來,睜了五六分鐘眼睛,月影落在地板上,他身邊缺少一縷清幽的香。
八月二十號,老院長下葬。他老人家生前經常抑揚頓挫地宣佈,自己要死在最濃烈的夏天,正如他的出生一樣。他說話的方式很像朗讀詩歌,這是大多數樂觀主義者的通病。
彭朗租了輛車,去十四區接上老院長夫人和蘇涵水。他們抵達蒙帕納斯公墓的時候,是九點半,距離開園也不過一個小時左右。
他請了兩個工人來撬棺材板。
法國人既認為九點半算早班,也如同深宮怨婦,熱衷於抱怨度日。兩個工人遲到十五分鐘,一邊打哈欠,一邊嘀嘀咕咕說大清早埋什麼人。這話自然不能當著僱主的面傾吐,而是在公墓寬敞的中路上相互倒了個乾淨。
老院長的家族墓地修成石棺狀,掀開沉重的石板,凹槽裡整齊碼著兩排黑檀木骨灰盒。
彭朗和蘇涵水穿黑衣服,在一邊站著,老院長的夫人拿隨身手帕擦一擦裝丈夫的小房子,其實也沒什麼灰塵。她送丈夫融入家族,棺材板重新蓋上,彭朗望了一會兒石棺,誰都一言不發。
他小時候去香港,坐車經過一幢樓,那樓的窗戶打成了棺材的形狀,聽說是為了鎮鬼神。後來彭鬱死了,他隨父母去墓地,彭鬱的墓地小小一方,豎著一塊石碑。彭朗的腦海中顯出棺材窗,他很合時宜地想,神從上面俯瞰這地方,也一定如同他匆匆瞥過那棺材窗的樓房。
人生就是這樣,從一個方塊到另一個方塊,神像收納小玩意兒似的,把所有人裝進匣子。彭朗那時年紀小,很容易把神擬人化,他抹掉下巴頦上的眼淚,不由想,神也會哭麼?
彭朗不知道答案,平靜注視著老院長的家族墓碑。
老院長的夫人把裝飾品擺到石棺上,自從丈夫走後,她沒有掉一滴淚。
她緩慢轉身,膝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