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難道自己的滿腹經綸、一腔熱血就要在這無聲中消逝?(第1/2 頁)
隨著天光漸亮,縣治前的考生越聚越多,感受著考場外森嚴的氣氛,所有人的心中都生出了一股敬畏之情。
碭郡,濟陽縣。
“終於到了這一日,成敗在此一舉。” 年輕學子握緊了拳頭,眼神中滿是堅定。
“是啊,但願我們都能順利考中。” 另一名學子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
交流中,考場的大門緩緩開啟,一隊郡兵手持兵器,整齊地排列在兩旁。
監考的吏員們站在門口,開始逐一檢查考生的身份和所攜帶的物品。
“姓名?籍貫?” 一位吏員看了一眼面前年過半百的老年人,面色嚴肅的問道。
“在下張耳,大梁人。”五十三歲的張耳恭敬地回答,同時遞上自己的身份證明。
吏員仔細檢視後,又對張耳進行了搜身檢查,確認無誤後,才允許他進入考場。
張耳點了點頭,挺直著脊揹走進了考場,心中莫名有些唏噓。
他年少時曾為魏國公子無忌的門客,信陵君以禮賢下士、廣納人才之名聞於諸侯,其門下多有飽學之士。
他於其間,常與眾人雅集高談,論及古今興衰、聖賢之道、治國之略、百家之言,不僅學識得以極大豐富,眼界亦為之大開,後來更是成為了外黃縣令。
然而,秦王政二十二年,秦滅魏後,為了維穩,秦在原魏國境內搞“嚴打”,他與陳餘因為都是魏國的名士,便都在通緝之列。
懸賞千金捉拿他,五百金捉拿陳餘。
因此,他們不得不隱姓埋名,逃亡到陳地,以看守里門謀生,以避免被秦軍捕獲。
十四年過去了,好友陳餘去了咸陽,報考帝都大學,而他因為比其年長三十歲,便沒有去,而今,好友已成功考中,他居然也來參加了科舉。
造化弄人啊!
張耳搖著頭,一邊走,一邊心想著一會考完之後,若是還有時間,或許還能去武舉那邊順便考一下。
亂世之中,具備一定的武藝對於自身的安全和生存至關重要,他在長期的逃亡和戰爭中,為了保護自己與家人,也是十分注重武藝修煉的。
邯鄲郡。
“下一位!” 武舉考場大門前,吏員高聲喊道。
一位看起來有十七八歲的少年人走上前來,沉聲道:“李左車,柏人。”
吏員聽聞這名字,不禁微微一怔,原本例行公事的檢查動作也變得恭敬了幾分,確認無誤後,便側身讓開道路,輕聲說道:“公子,請進。”
李左車微微點頭致謝,然後邁著從容的步伐走進考場,只留下吏員站在原地,望著他的背影,心中感嘆。
名將之後啊!
李牧死,趙國亡。
這少年正是李牧之孫!
李左車此時的心情同樣複雜。
他出身將門世家,祖父李牧在趙國時威名赫赫,曾多次率趙軍抵禦外敵。
無論是以奇謀大敗匈奴,使其十餘年不敢南侵,還是在趙國與秦國的對抗中,巧妙周旋,力挽狂瀾,令強秦也頗為忌憚。
那時候,家族門楣生輝,榮耀加身。
生長在這樣一個滿是榮耀的家族,他自幼便對軍事謀略耳濡目染,常聽祖父講述那些驚心動魄的戰鬥故事。
然而,隨著秦國一統六國,天下局勢大變,他的祖父被奸佞所害,趙國也隨之覆滅。
家族昔日的輝煌如過眼雲煙般消散,只留下無盡的落寞。
這十多年來,他在趙國故地,熟讀兵書,精心推演各種戰略戰術,始終與舊國的貴族、士紳保持聯絡,關注著局勢的發展,等待時機以恢復趙國,也讓自己的滿腹韜略、一腔抱負得以盡情施展,於亂世之中成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