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組局(第1/2 頁)
再沒有比認購公司股票,更能表忠心的做法了,拿錢投票,永遠都是最真摯的誠意,以及最堅定的支援。
要是沒記錯的話,華宜上市的時間,是在 09年的 10月 30日,距離現在,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留下來的時間不多了。
按照《公司法》和《證券法》,以及創業板上市的若干規定,在華宜向證監會提起 IPO申請前 6個月內的新增股東,在股票上市交易後的 12個月內,不得轉讓持有的股份。
當然,這一條限制,只是常規限制,其他股東,以及公司持股的高層管理人員,也同樣受到這個限制。
比較重要的是後面這條,在公司股票掛牌交易之日起的二十四個月之內,轉讓持有的股份,不能超過 50%。
這就意味著,想要在鎖定期結束之後,立刻套現離場變成了空談。
所以蔣博才會如此著急,就是為了避開這個限制。
對於蔣博的提議,李兵兵倒是有點雲裡霧裡,“公司的股票能那麼值錢嗎,之前不還聽說,好多人在公司配股的時候,都選擇了放棄,根本就沒買公司的股票?”
華宜上市,為了維護公司的內部穩定,的確釋放過一部分股票,以內部價格,拿出來讓公司的高管以及一部分明星藝人還有導演認購。
比如李兵兵和任權,再比如馮曉剛,手上或多或少,都有華宜的股票。
只不過江湖地位不一樣,對公司的貢獻和認可程度不一樣,公司予以的認購額度也不一樣,作為華宜的一線明星,李兵兵的份額,是比馮曉剛少點,但差距也比較有限。
已經認購了兩百六十萬股,而且還是以每股兩元的價格,在早期認購的。
據說馮曉剛的認購額度,是兩百八十萬股,每股價格也是兩元。
至於任權就少了點,不過由於公司有人沒認購,結果被任權撿了個漏子,也買了兩百萬股。
涉及到投資的事兒,都不用蔣博多費口舌了,任權就解釋道:“公司的股票肯定能賺錢,就是賺多賺少的事兒,咱們買的時候,屬於公司配股,價格要比現在低得多。
就拿現在的十六塊錢一股來算,咱們當時買的股票,都已經翻了八倍,脫手就是錢。”
說完就轉向蔣博:“聽說公司已經做好上市檔案了,現在再買股份的話,恐怕沒那麼容易了吧。”
有這樣的擔憂也很正常,畢竟上市工作,到了後半程的時候,搞融資搞投資,已經不是公司的主要任務,怎麼搞定過審,才是最主要的。
畢竟,上市才可以圈錢嘛~
在上市準備的過程中,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其實都還好,只是專業性的機構,都是付費服務,費用也比較有限。
上市成本的最大頭,其實是花在券商的身上,也就是所謂的承銷商和保薦人。
金融券商是一種管制行業,所謂的管制行業,就不是開飯館,開修腳踏車鋪,這一類的可以自由流動的行業。
所以這些機構,也不能稱之為企業,只能稱之為行業。
作為上市必不可少的一環,有點像是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從此處過,留下買路財的意思。
而且更重要的是,確定要上市了,想來分杯羹的人就多了。
這些人不需要冒險,不需要早期介入所謂的天使輪,一輪二輪的融資過程,時間太早了,風險也太高了。
憑藉著特殊的地位,等要上市的時候,老老實實圈錢就是了,拿個安穩錢,不比什麼都好?
你說公司為什麼要答應?
你不答應個試試!
看看你能不能等到上市的那一天!
僧多粥少,實際也不對,即便是李兵兵和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