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追光者2021 > 第140章 江南市鎮到明朝宗室人口

第140章 江南市鎮到明朝宗室人口(第1/4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三國:讓你救關羽,沒讓你滅孫權亂世風華之巾幗英雄重鑄山河奧特模擬:從初代開始博人:疾風傳?舊時代的遺物罷了開局黑暗鴉,我是位面首席訓練家我在宋朝造電機綿綿詩魂瀚海唐兒歸豐饒小姐的萬界之旅開局霸王之力,系統助我興漢!我的葡萄牙帝國從火影開始一個又一個世界宿莽草舉世震驚,反叛者八號出現!還未成為大漢興武帝的我被盤點了逆襲大清無敵縣令的故事修仙不易廢材嘆氣1874,新中華帝國的崛起

明朝時期,江南地區的市鎮發展繁榮。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杭州府、嘉興府和湖州府等地,它們處於環太湖流域,是當時最繁榮富庶、最具文化氣息且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地區。

在眾多江南市鎮中,震澤鎮是一個典型代表。弘治年間(1488 年 -1505 年),震澤鎮已成為吳江縣的四鎮之一。

據說,在明朝洪武初年,一個年輕的織工帶著妻兒來到只有三四百戶人家的震澤鎮定居,因為這裡逐漸發達的商業與手工業能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到正德嘉靖年間(16 世紀初),震澤鎮已發展成為“地方三里,居民三千”的中型市鎮。

據學者統計,明清時期中國約有 7100 個小型城市,其中絕大部分是市鎮,而江南地區的市鎮無論在規模還是密度上都極具代表性。

商業和手工業等方面有了較為顯著的發展,能夠容納和支撐這麼多居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它以桑蠶養殖和絲織業聞名,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機會,吸引了眾多人口,促進了市鎮的發展和繁榮。

絲織業,棉布業也是江南市鎮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江南百姓將質樸之美留在各種棉布製品上,“衣被天下”的美名也由此傳遍四方。

在江南市鎮的發展過程中,其功能也逐漸凸顯。每個市鎮周圍都有一定範圍的腹地,周邊農村的農民將農產品和副產品賣到鎮上進行加工,然後由商人銷往各地。

烏鎮在明清時有著最繁華的商業主幹道西大街。昔日的烏鎮地處二省三府七縣的交界處,河道密佈,四通八達。四鄉八鄰的鎮村居民習慣搖船來此喝早茶、趕早市,農民也會把自家的蔬菜和家畜帶到集市上買賣以添補家用。

江南市鎮的興起和繁榮,與江南經濟的開發密切相關。自唐宋以來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江南地區人口增長,唐代以來,江南農民透過修築圍堤開發了大量圩田,增加了耕地面積。

隨著人口壓力逐漸增大,人口與經濟之間的矛盾激化。絲織業、棉布業等手工業以及商業的發展,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途徑。這些市鎮不僅推動了傳統男耕女織生產模式的轉變,也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繁榮。

明朝的江南市鎮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地位,它們的發展是當時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繁榮的一個縮影。

接下來讓我們聚焦於盛澤鎮。盛澤鎮位於今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在明代是重要的絲織品生產基地和產品集散地。

原名青草灘,明初時還只是一個居民僅五六十家的村落。成化年間,居民開始聚集,商賈逐漸往來。嘉靖初年,它逐漸形成一個市鎮。到了十七世紀初期的萬曆天啟年間,盛澤鎮進一步發展成為大鎮。

在馮夢龍的《醒世恆言》中,有對盛澤鎮的描述:“鎮上居民稠廣,土俗淳樸,俱以桑蠶為業,男女勤謹,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盛澤鎮的發展與當地的桑蠶經濟密切相關。

由於絲織業的興盛和高額回報,江南地區越來越多的農戶由種植業轉向種桑養蠶,而市鎮則為他們提供了收購蠶繭的市場。

盛澤鎮保留至今的先蠶祠,供奉著絲綢行業的祖師爺嫘祖。當時,盛澤鎮以“日出萬綢,衣被天下”聞名於世,吸引了大量移民,其中包括身懷絕技的絲織技工。

洪熙、宣德年間有蘇州人到盛澤傳播織綢技術並定居下來;稍後一些時候,部分紹興人來到盛澤從事絲綢後的行業。在明朝時期,江南地區的盛澤鎮因絲織業的繁榮而聞名。當時最繁榮的時期在明末,處於萬曆皇帝統治時期。

在明代,對於像盛澤鎮這樣的重要絲織業市鎮,中央內府司禮監設有蘇杭織造太監一員,專司蘇杭織造。萬曆年間的織造太監,有時一味營利,仗勢橫行,激起了

目錄
大明未央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