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王陽明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第1/4 頁)
程朱理學由北宋的程頤、程顥兄弟創立,南宋的朱熹是其集大成者。該學派竭力宣揚儒家“大道”,故也被稱為“道學”,因強調“理性”,所以又叫“理學”。
程朱理學主張“格物窮理”“存天理,滅人慾”。朱熹還提出了“致知”和“太極”的觀點,進一步完善了該學說。
明朝中期以來,王陽明心學盛行。在王陽明“心者天地萬物之主”、強調人內心和主觀能動性觀點的基礎上,對程朱理學做了尖銳批判。
李贄提出要保護和尊重人慾,使其健康合理地發展,在文學上提倡“童心”,即“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劇作家徐渭提出“人生墮地,便為情使”;湯顯祖倡言“情有者理必無,理有者情必無”,都表現出以情反理的鮮明特徵。
王學左派的觀點和思想,使人們開始更加關注個體的情感、慾望和本真,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程朱理學過於嚴格的道德規範和思想束縛。他們強調詩文創作應不受傳統倫理及古人陳法的禁錮與束縛,自由地抒發真情實感。
王陽明(1472年-1529年),即王守仁,明朝紹興府餘姚人(今中國浙江餘姚市),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他出身名門望族,年少時便有四方之志。
王陽明在早年的求學,先後師從大文學家婁諒和大軍事學家許璋,這兩段經歷猶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
王陽明師從婁諒時,年僅十七歲。婁諒傾囊相授,王陽明如飢似渴地學習,在三年的時間裡,研讀了超過二百部程朱理學的經典,寫下的讀書筆記多達數十萬字。
婁諒,明代理學家。師從吳與弼,繼承朱熹學說,偏於心學,主張主敬“窮理”,中舉後回鄉講學。
他們常常挑燈夜談,對理學的精髓反覆琢磨,不下千次的探討讓王陽明的思想愈發深邃。
而拜許璋為師時,王陽明二十出頭,正值青春激昂。在許璋的指導下,王陽明參與了不下五十次的軍事案例剖析,模擬了超過二百場戰爭的佈局與指揮。每一次的剖析,他都全神貫注,筆記密密麻麻;每一場模擬,他都彷彿置身戰場,調兵遣將,思索致勝之道。
許璋,明代軍事學家,在軍事戰略、戰術及兵法運用上造詣深厚,將軍事智慧傳授給王陽明,培養了王陽明的軍事才能。
在與婁諒的學習中,婁諒對王陽明在哲學思考和道德觀念的塑造上幫助極大。他引導王陽明深入思考人性、天理,培養了王陽明嚴謹的思維和對真理的執著追求。
在許璋這裡,許璋不僅傳授軍事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王陽明的決斷力和戰略眼光。他教導王陽明在複雜的局勢中迅速洞察關鍵,果斷做出決策。
正是早年師從這兩位大家的經歷,為王陽明日後提出“知行合一”的偉大思想奠定了堅實基礎。
王陽明曾作《蔽月山房》詩,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思維水平。
他問老師何為天下第一等人,認為也許是讀書做聖賢。他還遠赴邊塞遊歷,瞭解邊境情況,胸懷建功立業之志。
王陽明12 歲就立志要做“聖人”,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志向。
1492年,21歲的王陽明為了實踐朱熹所說的“眾物必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便與一位姓錢的朋友在父親的官署中對著竹子進行“格物”。
透過觀察和思考來推究竹子所蘊藏的“理”。錢姓朋友從早到晚竭盡心思地割竹子,三天後累倒了。而王陽明選擇繼續堅持,他獨自“格竹”,七天後也大病一場。
經過這次事件,王陽明感嘆道:“聖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此後,他對朱熹理學的正統觀點產生了懷疑。
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