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張格爾之亂與徐松的新疆識略(第1/3 頁)
在歷史的長河中,在祖國的西北邊陲,有一片廣袤而神奇的土地——新疆(最早叫西域)。這裡有雄偉的天山、遼闊的草原、浩瀚的沙漠,獨特的自然風光令人心馳神往。張格爾之亂如同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層層波瀾,而徐松的《新疆識略》則似一盞明燈,在動盪與未知中照亮了人們對新疆這片廣袤土地的認知之路。
張格爾之亂,是一場震撼邊疆的風暴,它不僅考驗著清朝的統治力與軍事應對能力,更在歷史的卷軸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這場叛亂帶來的破壞與動盪,讓人們深刻認識到邊疆穩定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徐松以其卓越的學識和對新疆的深入考察,撰寫了《新疆識略》。這部著作凝聚著他的智慧與心血,為後人開啟了一扇瞭解新疆的窗戶。它不僅涵蓋了新疆的地理風貌、人文風情,更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成為研究新疆歷史的重要文獻。
張格爾從嘉慶二十五年開始發動叛亂,歷經約七年時間。打破了新疆長達六十多年的穩定局面。
在這六十多年裡,新疆在清朝的統一治理下,大部分民眾過著相對穩定的生活。但張格爾在英國和浩罕的支援下,妄圖恢復其家族在新疆的統治,多次糾集人馬發動對新疆的侵擾。他的叛亂行動給喀什噶爾等西四城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和災難,百姓陷入戰火之中,生產停滯,社會秩序混亂。
張格爾是維吾爾族人。在乾隆年間,他的家族可經歷了一場大動盪。大小和卓叛亂,想在新疆搞獨立。清政府直接出兵把叛亂給平定了,大和卓波羅尼都也被殺死了。
張格爾的爸爸薩木薩克沒辦法,只好逃到浩罕。張格爾從小就看著家族四處流亡,想著有一天能恢復家族以前的榮耀。到了19世紀20年代,英國開始把手伸到中亞地區。張格爾一看,機會來啦!在英國和浩罕的支援下,他就琢磨著在新疆搞叛亂。
嘉慶二十五年(1820 年),張格爾逃脫後與布魯特部族的比蘇蘭奇結盟,企圖攻佔喀什噶爾城。他率領約三百人,襲擊並殺害了副護軍參領音德布以及多名滿洲士兵和餘丁,還焚燒了圖舒克塔什卡倫的城防設施。
喀什噶爾的領隊大臣色普徵額迅速組織反擊,擒殺上百名叛亂分子,張格爾及其餘約兩百名追隨者被迫逃出邊境。
此後,張格爾多次嘗試重新組織叛亂。道光年間,他與弟弟巴布頂逃離浩罕,集結安集延和布魯特的眾多支持者,再度侵擾喀什噶爾,進攻烏魯克卡倫,造成官兵三十多人傷亡。
張格爾還聯合浩罕逃亡官員愛薩、木薩,聚集約五百人,利用開齊山路突襲,抵達阿克圖什村。他拜謁祖先陵墓,吸引上千名白山派信徒會合。
清軍雖反擊消滅四百餘人,但張格爾憑藉雨夜掩護突破重圍。此後,喀什噶爾各地的白山派信徒響應叛亂,四處搶掠。
張格爾率叛軍圍攻喀什噶爾,並派頭目攻打英吉沙爾、葉爾羌、和田、阿克蘇等地。葉爾羌地區的多個軍事哨所及阿克蘇以西的哨所均被焚燬。
張格爾攻陷喀什噶爾回城後,白山派信徒趁機報復,打死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吐魯番札薩克郡王邁瑪薩伊特。接著,他指揮叛軍大規模圍攻喀什噶爾滿城,參贊大臣慶祥率領官兵頑強抵抗。
因久攻不下且擔心伊犁援軍到達,張格爾向浩罕的邁買鐵裡汗求援,承諾攻佔四城後與其共享財富並割讓喀什噶爾作為報酬。但雙方關係隨後緊張,邁買鐵裡汗攻城失敗後撤退回浩罕,張格爾趁機劫走其一千多部眾。和田、英吉沙爾、葉爾羌三城相繼陷落,張格爾自封為“賽義德·張格爾·蘇丹”,還命令拆毀四座滿城的城牆、官署和民居。
道光皇帝任命長齡為揚威將軍,楊遇春與武隆阿為欽差大臣參贊軍務。清軍在阿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