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儒林外史與千叟晏(第1/3 頁)
吳敬梓(1701 年 - 1754 年),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溫州。清代小說家。
吳敬梓出生在一個科舉世家。遠祖吳聰是明永樂年間驍騎尉,封邑六合;高祖吳沛以博學聞名,詩書享譽東南;曾祖吳國對是探花出身,官至提督順天學政,同輩中有四進士;祖父吳旦是進士出身,曾官至州同知。到父親吳霖起這一輩,家道逐漸中落,僅官拜贛榆縣教諭。作為家中獨子,吳敬梓自幼被寄予厚望,父親按輩分為其取乳名“學栻”,後又根據《詩經》“維桑與梓,必恭敬止”之意,為其更名為“敬梓”。
吳敬梓在父親的嚴格約束下,多讀四書五經,常習八股文章。13 歲喪母之後,個人志趣開始向習讀雜書轉移,為日後的小說詞賦創作奠定了基礎。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吳敬梓隨父到江蘇贛榆,在此期間積極研習八股文章與詩歌創作。約十六七歲時,他奉父命回到全椒與姑父陶欽李之女成婚,婚後曾留居岳父家繼續學業。
吳敬梓在科場經歷了諸多挫折。23 歲入官學後,本想考取功名,但遭遇家族遺產爭奪風波,父親辭官病逝、妻子離世以及科場失意等一系列打擊後,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
雍正十一年(1733 年),33 歲的吳敬梓變賣祖產後,攜家人遷往南京。此後,他雖結識了不少文人學者,但時常因離家、對功名失望以及一事無成感到苦悶和懊悔。此後他過起了類似紈絝子弟的生活,常年沉湎於歌舞聲色之中,並且出手闊綽地施財於人,以至於後來不得不靠變賣祖產來維繫生計。
吳敬梓一生創作了眾多詩詞文賦,最著名的是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小說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一以貫之的情節,而是由眾多故事連綴而成。這些故事展現了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狀態與精神世界,書中人物眾多,熙熙攘攘。
開篇以王冕的故事喻示全書的主旨,他出身田家,精通經史上的學問,卻安於貧賤,以賣畫為生,不與權貴交往。之後的故事中,有周進皓首窮經,窮困潦倒,在貢院受刺激過度而撞牆。
范進五十餘歲連秀才都沒考中,後來中舉後卻喜極而瘋。嚴監生是個花錢捐來的監生,臨死前因燈中有兩株燈草而不肯斷氣等情節。還有眾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如貪官汙吏、八股迷、假名士等,他們或唯利是圖、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內心卑汙,或故弄玄虛、欺世盜名。
揭露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使他們思想僵化、靈魂扭曲,為了功名富貴不擇手段。范進、周進等人為科舉耗費了大半生,除了八股文之外一無所知,一旦考中便醜態百出。
書中對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靈魂的扭曲等社會醜惡現象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批判。嚴貢生強佔他人財物、吹噓自己“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卻被小廝揭穿其欺詐無賴的行徑。
作者透過塑造一些正面人物,如杜少卿、虞育德等,寄託了自己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這些人物輕視禮教,反對歧視婦女,反對納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或者樂善好施,以仁義為本,希望透過道德的力量來改變社會。
它是短篇藝術與長篇藝術相結合的作品。每個故事相對獨立,透過精確的白描,生動地刻畫了虛偽和貪婪。以不和諧的人和事進行扭曲而又鋒利的諷刺。
人物形象塑造以真實為最高原則,按照人物所處的特定情景進行描寫,使人物性格豐富多樣,處於流動發展狀態,而非臉譜化。如匡超人從一個淳樸的農村少年逐漸變成一個忘恩負義、追名逐利的人。
《儒林外史》不僅是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也為我們瞭解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和